养貂效益下滑,这里却逆势上扬——

每年60%以上大学生返乡发展

2018-07-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李长春

  把冰冻的鸡架子破冰、搅碎、拌料后投喂,每道工序都可实现自动化运作。去年,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特种动物养殖户邱大鹏,新上自动喂食机和搅拌机,比此前省出三四个小时,减少了2名员工。
  “养貂是个精细活,每天需要加多少肉、多少鱼,怎么搭配玉米、豆粕,这就是门科学。用老办法饲养,饲料损耗大,而且营养上不去。”邱大鹏养的水貂个头大、毛色好看,比其他养殖户更易销售,平均价格多出20元钱。
  养了30多年水貂的邱玉龙,把貂场放手给了大学毕业的儿子邱大鹏,自己则在居住的小区做起物业,每天打扫下卫生,修剪绿化苗木,“跟不上形势了,怎么配饲料我不如他,新设备也不会用,我们这50岁以上年龄的人,只能给年轻人打打下手。”今年62岁的邱玉龙是十里社区的养殖大户,以养貂致富。他嘴里经常说着一句话,“家有5只貂,不愁吃喝穿;家有20只貂,彩电冰箱抱回家。”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十里社区,大学生返乡比例是最高的。“每年社区大约能考出四五十个本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的学生在60%以上。”十里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告诉记者,返乡大学生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为每年考入大学的本科生,都会获得1000元的奖励,而且有及时的创业扶持,对他们的工作情况社区比较清楚。”
  其实,孙万红此前也是一家年收入近百万元企业的负责人,有头脑、有文化、善经营、敢想敢干。13年前,被密州街道党委请回,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靠不断繁殖,养了40多年的当地黑貂成为十里社区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持续四年跌价,让很多居民放弃了这一传统产业。此前一张生皮450元,现在只有100元左右。“以前我们以量取胜,养的是质量最差的黑貂,利润薄还破坏环境。”孙万红看到问题后,在2011年和2014年从丹麦运回3万多只丹麦貂,由社区成立的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繁育,分发给社员养殖。
  为解决技术问题,2012年,孙万红将26个回乡的大学生联合起来,成立了“山东诸城水貂研究会”,还分别从丹麦、英国和拉脱维亚聘请了水貂养殖专家驻场指导,并与吉林大学农学部合作,成立疾病防治中心,从技术上保障水貂养殖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孙万红还采用“养殖超市”模式,统一养殖管理和制度,把从事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此后,返乡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邱玉龙家的养殖规模也从几十只增加到4000多只。在诸城,养貂是一项大产业,诸城水貂养殖占据全国养殖规模的1/4,十里社区占其中一半。
  因为行情不好,邱玉龙和儿子邱大鹏,筛选出3000只白色种貂继续养了下来。“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关键,我还经常上网查询最新的饲料搭配方法,什么时候增加营养,都要一清二楚。”邱大鹏告诉记者,刚从网上发现一款新式自动磨糊机,鸡骨头可以与肉磨得更细,喂养起来吸收更好。
  32岁的张作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应聘到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种貂场后,开辟了网上销售种貂的渠道。“我们每年都要到吉林大学去招生,现在来的大学生有的负责技术、有的熟悉销售业务,还有的管理平台。”种貂场场长董金燕也是嫁入十里社区的“技术员”,牵头与吉林大学联营,共同研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
  “与丹麦专家和大学生交流成效是很大的,喂食就是例子。”去年底,得益于“新理念”,董金燕的种貂场率先喂养生食,引起不小的轰动。
  原来,十里社区40多年的养殖历史中,都是把买来的鸡架子先化冻,然后入锅煮熟,再搅碎拌料后喂养。“丹麦专家教习了他们的饲养方式,是直接破冰绞肉喂生食,当时我们听了很吃惊。”董金燕说,过了半年自己才开始改用生食,没想到效果很好,种貂吃得少了,个头长得更大了,“原来我们此前把肉煮熟,很多油份和营养都被煮没了。”改了喂食办法后,种貂场饲料室从雇用3人,改为1人,还比以前更轻松了。
  因为缺少喂养技术,养殖户李滨还闹过一次笑话。几年前,李滨获得第一批丹麦引进的纯种貂养殖机会,120只母貂,50只咖啡色公貂。在赚钱的季节反而亏了不少。
  “以前的黑貂到了交配期不能喂养得太胖,不然容易不交配。对刚引进的丹麦新品种,我们不熟悉习性,本应该补充营养,我们却在交配期前开始减少食物,导致最后丹麦貂因营养不良只生出36只小貂,如果按照正常产崽率赚个百万元没问题,最后反而亏损了20多万元。”李滨告诉记者,如今通过研究技术,养貂水平长进不少,今年1100只种貂,产出了4100只小貂。
  在十里社区拆迁后的场地上,建起了裘皮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也在这里。几乎每天,大学毕业生邱家云的创意工作室都要接待三四拨客商,都是奔着她的设计产品来的。大学时,她选修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学毕业,恰逢貂皮价格大幅下滑。
  邱家云返乡后没有再养貂,开始利用自己的兴趣和才艺,设计一些玩偶和饰品出售。“我利用貂皮设计出一些女士挂件和孩子喜欢的玩偶,加上动漫和创意想象,通过网店、微信朋友圈销售,十分畅销。”邱家云告诉记者,为了避免产品销售货不对路,每出一件产品,先在朋友圈发调查,看反馈,再大量开发。
  “手抓垂耳兔是现在比较畅销的产品,可以当钥匙挂件。”邱家云告诉记者,市场上的垂耳兔大多是兔毛制作,而她却用了当地的貂皮,增加了奢侈感,“每件价格588元,一张普通貂皮经过裁剪等工艺加工,能制作出最少3个垂耳兔,收入是一张普通貂皮的8倍以上。”
  两年多的时间,单是在裘皮产业园,就聚集起像邱家云一样的大学生50多名,创办企业20多家,主要从事服装制造、网络营销、貂皮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