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矛盾如何化解在基层

高密下沉社会服务,司法所长“坐堂”法律服务诊所

2018-07-15 作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王喜进 王 翔

  6月6日上午,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西前岭村村民赵文礼将孙子送到学校后,并未回到村中,而是转了一个弯到了东北乡法律服务诊所,与“诊所”负责人李超聊起了天。“大爷,前几天处理的那个事情满意吗?”李超见到赵文礼连忙问。“你们处理的方式很好,我们对结果也很满意。”握着李超的手,63岁的赵文礼笑着说。
  原来,赵文礼一家因蔬菜大棚受损、人口土地补助款等历史遗留问题,曾五年间多次寻求信访途径解决,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今年2月,赵文礼与妻子找到了李超,希望法律服务诊所能够为他们进行调解。“我们了解得知,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过我们8天的耐心做工作,不但将他们的矛盾疏导化解了,还帮助他们将三亩地顺利流转出去。”身为东北乡法律服务诊所负责人的高密市司法局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司法所所长李超说。
  据李超介绍,之所以成立法律服务诊所,是为了搭建一个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平台,“群众对医院都不陌生,所以我们把法律服务诊所设了六个科室,其中,预防保健科为德法大讲堂;‘中医’科为警民联调中心;‘西医’科是案件诉讼对接中心;‘中西医’综合科是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内科’是心理咨询中心;‘外科’是公安、检察院和纪检的立案侦查、批捕等职能协调对接中心。”
  记者了解到,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的法律服务诊所有日常问题“坐诊”法、私人定制预约“就诊”法、由上至下个性“巡诊”、方便群众电话“听诊”和“线上交流”法、社会奉献公开“义诊”法、专家成员集中“会诊”法等“六诊”法。比如,私人定制预约“就诊”法是指群众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由居民申请社区预约,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急群众之所急。专家成员集中“会诊”法则是对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或复杂困难的矛盾纠纷,由法律服务诊所召集各部门专家和社会乡贤专门集体“会诊”,商榷方案,共同解决。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东北乡的涉法涉诉案件归口率达到100%,大量非诉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化解,由五年前的7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李超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密市正加速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形成保安全、保稳定、促和谐的长效机制。
  2014年年底,高密经济开发区李家疃村的村委办公室从潍胶路东侧搬到了路西侧。谈及搬迁“办公室”的举动,李家疃村党支部书记李健介绍,由于潍胶路车流量大,村民到村委办事需要穿越马路,不方便更不安全,而搬到路西侧后,村民方便多了。同时,为让村民到村委办事能找到人、问清事,李家疃村从2014年底就专门规定,村“两委”成员要轮流坐班、值班。
  “这几天,我们村又组建了一支包括老党员、老干部、村‘两委’成员在内的20人的志愿者队伍,平时在村内外执勤、巡逻,同时还参与到村内事务调解中,让我们村更加安定和谐。”李健说,同时,他们村在今年4月份还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5月12日晚上,李家疃村村委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村志愿者、法律顾问坐在一处办公室内共同调解该村两户间的矛盾。原来,这两户人家因为房屋建设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期间村干部多次去调解都未果。这次,村调解委员会成立后,立马对这两户进行听证调解。经过当事人陈述、调解员提出方案、调解步骤等,两家的矛盾得以化解,当场握手言和。
  目前,高密市组建“平安凤城”志愿者队伍,在村(居)“两委”成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五老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群体中招募志愿者20866名,与综治网格员形成有机互补,共同参与治安巡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宣传与服务等工作,织密了治安防控网络,有效提升了社会综合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