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上海精神”引领构建上合命运共同体

2018-06-13 作者: 杨鲁慧 来源: 大众日报
  □杨鲁慧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的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青岛峰会高扬“上海精神”旗帜,提出构建上合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新征程。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长壮大的历史进程中,“上海精神”始终彰显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上海合作组织17年前诞生于中国,今年的青岛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召开的首次峰会,也是继2012年北京峰会后,上合峰会再次重返诞生地中国。
  经过多年发展,上合组织已成为世界上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发展潜能巨大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在上海合作组织成长壮大的历史进程中,“上海精神”始终彰显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上合组织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超越了冷战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并成为凝聚上合成员国的核心价值观和行动指南。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讲话中明确指出:“‘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新时代的“上海精神”,必将成为引领上合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建亚欧发展繁荣家园的根基与驱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构建周边或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的,上合组织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资源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本质要义与“上海精神”一脉相承、相得益彰。17年来上合组织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高举“上海精神”这一旗帜,就能增进成员国间的互信与团结,凝聚并激发各个成员国的积极合作意愿。可以说,“上海精神”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欧亚和谐家园的精神纽带。
  中国是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多年来始终坚持遵循“上海精神”宗旨,在实践中不断为“上海精神”赋予新内涵和新特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历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重要讲话,都贯穿着“上海精神”,并多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再次强调:“‘上海精神’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今年的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成果最丰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上海精神”再次得到弘扬,并更具有凝聚力,将引领成员国步入上合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
  追求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构建上合安全共同体
  安全合作议题历来是上合峰会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上合力量”已成为地区安全共同体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扩员后的上合组织,肩负的安全责任更重,同时也承载着亚欧各国对地区和平稳定更多的期待。
  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讲话中指出:“安全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是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优先方向。17年来,上合组织顺应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不断以创新理念探索新的集体安全合作模式。“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反映了后冷战时期人类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期望、对和平发展繁荣的迫切诉求,并成为上合组织构建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依据,代表了上合组织区域安全合作的新方向及新路径。
  上合组织的安全共同体建设,核心是合作安全与共同安全。《青岛宣言》也强调:“成员国支持在国际法基本准则和原则框架内采取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世界各地区冲突,以实现普遍安全与稳定。”亚欧国家在地缘战略上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利益与共、责任与共。践行新安全观,打造地区安全共同体,共维稳定、共创安全、共促合作、共建繁荣,不仅符合亚欧地缘政治安全特点,也反映了亚欧国家普遍的利益诉求,更是中国倡导“新安全观”的目标所向。
  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实质,是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核心,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不再走冷战时期零和博弈及赢者通吃的老路、绝路。安全共同体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的思想创新,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基石。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伙伴关系的政治合作新思路。亚欧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基础上的。习近平主席指出,17年来,我们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遵循国与国之间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的原则,展现了更富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要么选择联盟、要么选择对抗的二元对立世界观,走出了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新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全球治理变革需要共同制定规则和规范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对话协商的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同时也是密切伙伴关系和增强伙伴意识的过程。
  营造亚欧各国安全共享的新型安全观。“安全共享”旨在通过对话协商和沟通协调的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以对话增信任、以沟通化冲突、以协商求稳定、以安全促发展,这也是“上海精神”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安全共享”谋求的是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超越了传统的对抗性、军事性、谋求绝对安全的同盟理念。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造成其他国家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一部分国家的安全,不能带来另一部分国家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更不能以损害乃至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以谋求自身和联盟体系的绝对安全。归根到底,国际社会要止战维和,就必须摒弃冷战思维,走出一条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相互尊重与平等协商是“上海精神”的精髓所在,睦邻友好是邻国之间的相处之道。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宗教和文化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历史上领土纠纷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巨大,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我们更需要求同存异,以协商对话凝聚共识、化解争端分歧,拓展利益汇合点,维护地区的长治久安,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亚欧地区是打造上合命运共同体的地缘战略依托,也是上合组织从亚欧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在打造地区安全共同体的基础上,“上海精神”必将助推上合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积极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利合作机制,构建上合经济共同体
  谋求各成员国共同发展繁荣,是“上海精神”的内在本质要求;加强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上合成员国立足长远发展、从全球视野出发共同确定的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合组织在推动区域经济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和影响,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指出:“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青岛宣言》也强调:“继续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发展安全、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特别是在当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世界经济面临种种挑战与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地域最广泛、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国际区域组织,上合组织以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积极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利合作机制,经济紧密型合作乃至升级版的经济共同体建设声势状阔,具有了全球性的示范意义。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上合组织经济共同体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并为亚欧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及其落实措施计划,特别是各国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极大释放了亚欧地区经济发展的潜能。在各个成员国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上合组织的重要支柱和驱动力。中国不仅是上合经济合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且也是重要的践行者。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累计投资超过852亿美元;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额达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年来,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落地最为集中、成果收获最多、最富有获得感的区域之一。这一切都与上合组织奠定的多边双边框架密切相关。
  “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交相辉映,互为机遇,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助推上合经济共同体建设进入“快车道”。青岛峰会树立共同发展、共创繁荣、共享利益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将有助于各成员国在共同发展繁荣中寻求利益分享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为全球政局稳定与发展繁荣提供有力借鉴。
  尊重文化文明多样性,推动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构建上合文化共同体
  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广泛凝聚命运与共的上合力量,不断拓展上合组织的多元文化共同体建设。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打造综合性命运共同体,首先从安全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起步,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与人文合作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务实合作。在人文领域,精心打造命运共享的上合传播,积极传递共谋发展的上合梦想,对外讲好民心相通的上合故事,积极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文化繁荣。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近年来,上合组织先后举办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和旅游等各种类型的会议,建立了上合成员国为主体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上合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明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只有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地相互了解与彼此信任。文明交流互鉴的“上海精神”促进了当今世界多元人文交流,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为新时代的上合组织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世界各国文化和文明的生机活力,就在于和而不同、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以海纳百川和开放借鉴著称,曾将外来的佛教包容、凝练、融合为中国的佛学,现代又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体现了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文明源于中国,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拥有众多的不同民族和宗教,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各种文明文化与发展模式美美与共、相得益彰。从古至今,这些文明文化就在亚欧地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和谐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关键,就在于平等相待、彼此包容、相互借鉴,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排斥贬损它国文化。正如《青岛宣言》所言:“上合组织在睦邻、友好、合作、相互尊重成员国文化文明多样性和社会价值观、开展信任对话和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树立了密切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典范。”以青岛峰会为契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将携手前行,建设更加紧密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并以此推动上合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系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