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山东新闻

提“旧”立“新”换动能

青岛市即墨区一季度经济增长8.9%,呈现跨越式发展

2018-06-08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肖 芳
  本报通讯员 于正阳

  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正式量产,探海“四龙”聚首国家深海基地,“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潜入深海8213米……撤市划区半年多以来,青岛市即墨区好事连连,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字,更是反映出其跨越式发展成果: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5亿元,增长8.9%,分别高于全国、山东省和青岛市2.1、2.2和1.1个百分点。这种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彰显出即墨新旧动能转换渐入佳境。
蓝谷集聚创新动能
  进入5月,即墨鳌山湾畔捷报频传: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深潜至8213米、“向阳红01”船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后返回青岛母港、“蛟龙”“潜龙”“海龙”“深龙”等国内最先进探海“神器”聚首国家深海基地……成立仅六年的青岛蓝谷,一次次吸引全球目光,迅速崛起为海洋科技新城。
  作为青岛主动融入和承担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王牌”,青岛蓝谷已累计引进“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2个,引进山大、北航等全国知名高校建设的校区、研究生院或研究院22所,海洋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土部海地所可燃冰研究基地等成为我国海洋领域的“国之重器”。
  海洋科研装备和人才的高质量汇聚,催生工程技术与科学需求的完美对接。“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就是典型代表。创造这个“中国深度”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的年轻人。“确定了向万米深海进军的目标后,我们急需一个资源高度集聚的高端平台,首先想到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员牛文栋表示,“这里不仅有实验室2200多名专家的支持,还能与青岛蓝谷4500多位涉海学者直接对话,成为团队的最强智囊。”
  2016年,牛文栋团队进驻海洋国家实验室。他们的研究项目被列入“问海计划”,享受政府项目资金扶持。不到两年,团队接连突破水下4000米和8000米两个量级,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技术禁运的困境,使我国在深海观测领域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现代产业突出“高精尖”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即墨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培育新动能的发力点,以汽车产业、大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制造产业等十大关键产业为引领,助力转换提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汽车产业。5月底,中德两国总理见证签约的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正式宣布进入量产。在这台“最强引擎”的带动下,一汽富维、一汽富奥、一汽富晟等30余个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集中落户,近20个项目已同步投产。而在不远,一汽解放青岛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产量接近4.2万辆,其中三月份产量超过1.6万台,突破了在即墨建厂以来季度和单月产量的双纪录。至此,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商用车、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三大整车项目全部投产,即墨区千亿级汽车产业航母雏形初显。
  汽车产业之外,即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青岛云路“千吨级非晶磁粉芯的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结题验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非晶磁粉芯的规模化生产;三迪时空建成3D智造云平台,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生物谷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启动,建立起国内第一个以干细胞再生医学为龙头的生物产业发展集群示范区。
传统产业以“智”提质
  一秒钟内可以自动生成20余套西服的制版,一套定制西装从接单到出货最长用时为7天……由传统服装企业红领转型而来的“酷特云蓝”,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服装个性化定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即墨区坚持存量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一个缩影。
  面对区域内大量亟待转型的服装、纺织、轮胎等传统制造企业,即墨近年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即墨区成立互联网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方案,决定自2017年到2020年,每年设立1亿元互联网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去年以来,即墨选取了即发、海立美达、方冠摩擦等5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改造,确立起柔性化制造模式、协同制造模式、汽配行业智能制造模式、中小企业数据应用模式等。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即墨现已筛选建立第二批拟改造企业重点项目库,拟于今年启动对30家企业的互联网工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