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固本承源 求索出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回顾

2018-05-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山东中医药大学宣传部

  五月的泉城济南,繁花如锦,绿树成荫。
  在扁鹊故里——长清,灵岩寺的千年银杏枝叶郁郁,园博园的万顷湖水波光粼粼;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宽阔的扁鹊广场上,5.8米高的扁鹊塑像巍然矗立,目光深邃的神医遥视前方,欢迎来自四方的校友宾朋,回想这所大学建校60年来的风雨与荣光。

  60年,艰苦奋斗,不改初心。
  60年,育人为本,春华秋实。
  60年,砥砺奋进,传承创新。
  60年,弦歌不辍,以文化人。
  ……
  立齐鲁文脉之地,观六秩甲子云烟。1958年,山东中医学院建立,是新中国早期建立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山东省政府1955年创办的山东省中医研究班,1956年在长清灵岩寺建立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为学校的创建准备了师资条件。建校后的近20年,学校发展历尽艰难曲折,直到1975年,学校在济南经十路校区开始正常办学。改革开放后的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学校主体从经十路校区搬迁到扁鹊故里长清,学校发展迈入新阶段。
  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中多次在全省做典型交流。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等荣誉。2017年荣获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是全省10所获奖高校之一。
  60年来,学校秉持“厚德怀仁、博学笃行”之校训,大力加强内涵建设。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省首批博士点授予单位;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2000年起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和中医学7年制本硕连读学生。目前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与医药、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由单一的中医专业发展为拥有包括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由建校时的百余人发展到今天的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5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立项建设了47个教学团队。学校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截至2018年,共培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37000余人,培训“西学中”学员7000余人。作为山东省最早接收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现有国际学历生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生源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开创了富有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山东模式”:从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到开办中医学专业少年班,到传统中医班、全科中医班,再到致力于培养当代名医的中医扁鹊班以及面向基层的中医惠民班,中医学专业少年班的探索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学校获得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冠军,是多年来坚持“厚重基础、注重传承”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学校近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奖和国家教学团队,在内涵建设上取得突破性成就。
  60年来,学校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尚德俊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和袁久荣教授关于“男性节育药棉酚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朱云瑞、陈荔香等研制的“贲门癌吞水音图诊断法及音图描记仪”获第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镀金奖。袁久荣教授首先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贡献了关键性技术,我校被列为国家青蒿素研究的第二协作单位。乔明琦教授主持的“经前期综合征病证结合临床、基础和新药研发与应用”项目、田景振教授主持的“娑罗子、红花等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振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个“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实现了山东省属高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学校牵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项目“治疗温病的中药新药研发”,是唯一立项的中医药抗病毒专项。学校拥有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3个高水平平台,以及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3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科研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建校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81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
  60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培养、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首任院长刘惠民,1978年5月首批副教授周凤梧、张珍玉、徐国仟、李克绍、周次清、刘献琳,国医大师张灿玾、张志远、尚德俊。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有力推动了学校乃至全省中医药教育与医疗事业的发展。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后学不断奋进。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在古稀之年仍完成了百万字巨著、中医文献学学科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第二届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科,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病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第三届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作为山东省中医药高等教育最早的拓荒者,90岁以后,还躬身亲笔撰写了6部专著,一生留下2000余万字的读书临床著述。学校现共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省教学名师10人,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名老中医6人,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个,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
  60年来,学校秉承“以爱育爱”的工作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被称为“航天丽人”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全国三好学生”孟芸,“全国自强模范”岳恒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李晓红、王勇,“首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陆峰,“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侯俊娟……,无不践行和诠释了“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学校注重人文关怀,采取“暖冬行动”“双困学生走访”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温暖和帮助。注重精准资助,实施能力帮扶,多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60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发展,致力于推动齐鲁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学校大力弘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了“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以文化人、以德立身、以术彰业的育人观和德术并重、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治学观,培养的学生具有“重素质、厚文理,重传承、通经典”的良好传统。学校注重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上世纪80年代在《学报》开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并结集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系列书籍,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举办了“中国(长清)扁鹊中医药文化节”,促进了扁鹊文化品牌和医学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光大。学校专门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之一。策划承办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系统整理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一系列中医药经典文献,牵头完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中医药古籍整理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出版中医药古籍420余种,为中医药薪火相传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授予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60年来,学校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对接,形成了中医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新建康复学院、健康学院,新设康复治疗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对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本科专业。学校注重校地、校企合作,与青岛市政府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与省戒毒管理局合建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戒毒研发基地,与东阿阿胶、浪潮集团、宏济堂集团、深圳海王集团、力诺集团等深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学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合作不断深入。学校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成立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集团,附属医院致力打造治未病全院式示范医院,二附院入选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附属眼科医院热心公益事业,在全国白内障复明和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落实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牵头成立中草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导建立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60余万亩,年实现经济效益近40亿元。与菏泽市鄄城县开展战略合作,扎实推进“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大爱无疆,三所附属医院的医护员工在抗击非典、抗洪救灾、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奋不顾身,坚持在一线工作;援疆、援藏、援青、援塞,世界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医院医疗队员的身影……

  忆往昔,栉风沐雨,初心不改;看今朝,风云际会,奋斗不息。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山东中医药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奋发作为,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