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初心的光芒

——追记威海老党员殷树山先进事迹

2018-05-23 作者: 一边补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隗 蒙 阮宝勇

  社区书屋里仍旧人来人往,周围的居民还像往常一样,到这里休息聊天、读书看报;每逢传统节日,书屋里还是座无虚席,大家在这里包好饺子,蒸好包子,送给社区的困难群众;每逢下雪,在这个出门就是陡坡的社区,上学上班之前,路上必定清扫得干干净净。
  只是,书屋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清雪的倡导者——殷树山和刘彩凤夫妇却永远不会再出现在人群之中。2017年4月22日,87岁的刘彩凤因病辞世;四个月之后的8月22日,殷树山追随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而去,享年91岁。这两位温暖城市几十年、已成为“威海好人”代名词的老党员,一辈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和对群众的挚爱,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怀。
捐出去的遗体——
奉献,生命尽头也不停歇

  2016年10月20日凌晨,刘彩凤突发脑梗入院治疗。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身体状况稍微好转之后,刘彩凤把家人召集在一起,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亲属们强烈反对:“咱胶东人讲究入土为安,你走后,我们连个纪念的场儿都没有。”此时,最懂老伴心思的殷树山再一次无条件支持刘彩凤的意见,而且决定跟她携手并行。就在医院病房,两位老人手拉着手签下了遗体捐献同意书。
  2017年4月26日,刘彩凤遗体捐献仪式在威海市殡仪馆举行;8月25日,殷树山也在同一个地点捐献了遗体。遗体接收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工作人员,也被两位老人感动了,夫妻双方捐献遗体的,他们是第一次遇到。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已经是极高的精神境界,而两位老人,死神也没能阻止他们继续奉献,生命已然结束,奉献仍在继续。
  殷树山,1926年3月出生,1944年参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90年从威海外贸公司副总经理、冷藏厂党支部副书记岗位离休。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殷树山的大儿子殷汉文发现,父母所有的存折都已清零。“父亲把最后的积蓄都交了特殊党费,以他和母亲的名义,每人两万元,没有留给我们一分钱。” 
  在母亲病重、父亲身体大不如前的时候,殷汉文第一次接过父母的离退休金存折。“我当时惊呆了,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收入那么高,父亲每月9000多元,母亲每月4000多元,而我们还把他们当做没有收入的农村老人来赡养。”
  殷汉文的惊讶伴随着委屈。2004年,48岁的他从单位下岗,无奈之下,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夫妇俩到农村包地谋生。殷树山的二儿子殷汉斌意外受伤身有残疾,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殷树山夫妇累计向社会捐款100多万元,缴纳特殊党费12万元,却对自己的儿孙格外吝啬。面对后辈的质疑,殷树山说:“你们眼前的困难都能克服,比你们困难的人有的是,不帮一把他们也许就过不下去了。”
  上世纪80年代,殷树山老家村里重新规划,父母留下的老房子要拆掉。别的村民拆一补一,殷树山却说,“我也不回村里住了,你们就不用给我盖了,等我什么时候想回老家住了,再批给我块地,我自己盖就行。”而他,从来也没动过回老家住的念头,这块宅基地就成了永远不能兑现的承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两位老人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补不完的袜子——
经历了生死,更不忘初心

  提起爷爷殷树山,36岁的殷玉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补袜子。“我小时候问过爷爷,袜子破了扔掉就是了,为什么要补?爷爷说,跟他一起当过兵的人,人人都会补袜子。一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