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董月松——

走遍全国,只为寻找优质种苗

2018-05-22 作者: 杜辉升 栗晟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张建锋 郑丽娜

  坐落在莒县浮来山脚下100多亩的日照市生物科技研究院里,一排排现代农业大棚错落有致,各类果树苗木遍布整个大棚。工作人员正在对果树苗浇水打理。“我们从育苗开始做起,到种苗脱毒、组培技术研究,到现在的新技术研发,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谈起发展历程,日照市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长董月松言语中透出自信。
种质资源的宝库
  “这是软枣猕猴桃2年株,马上要开花结果了”“这棵梨树上,嫁接了六个不同的品种,有广西桂林的桂三、青皮,河北赵县的鸭梨、黄冠、脆香等,挂果的时候,长的、圆的,绿的、黄的,口感也各不相同。”研究院如同一个“种质资源库”,院子里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院长董月松了如指掌。
  “别看一株株树苗个头不高,含金量却不低。”董月松介绍。一棵2年龄的软枣猕猴桃苗能卖到20元左右。软枣猕猴桃果型小巧,果面光滑无毛,种子小,适合鲜食和加工成整果罐头、果脯等。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强身、生津润肺等作用。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梨的80-100倍,还含有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及镁、铁、钾、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开发功能保健食品的绝佳原料,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研究院现保留各种植物母本品种86个,很多是国内外的稀有、名贵苗木品种。该院植物组培研发中心每年可组培、扦插苗苗木2000万株,年订单额达千万元。4月16日,省科技厅公布了2018年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第一批)备案名单,日照市生物科技研究院名列其中。
  “和我们合作的束怀瑞院士,他计划一年来十次,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科技水平提升机会。”谈起未来合作计划,董月松踌躇满志。
3年行车20多万公里
  “我的车3年跑了20多万公里。”大量植物组培成果的诞生,离不开董月松的刻苦钻研和执着追求。为了寻找优质的种苗,他走遍了全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甘肃有家生物研究院在马铃薯组培方面取得了新成果,他顾不上休息,一口气开车7000公里,前去洽谈合作。签完合同,又连夜启程带着种苗往回赶。
  “要干就干大的。”董月松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在速生楸的组培技术研发上更有体现。春夏之交,正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但是漫天飞舞的杨絮和柳絮让人烦恼,不仅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对人身体造成危害,而且大量的柳絮聚集成团还可能引发火灾。董月松发现楸树的生长期短、耐寒耐盐碱,而且不存在飞絮的问题,是可以取代杨柳树的高效经济林木。
  他得知河南有一种楸树非常好,便开车前往河南采芽,并在当地的植物研究所进行了初步处理。但是种苗带回来以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无论怎样调整培养配方,种苗仍然无法存活。这让董月松陷入了苦恼,经过反复试验,董月松怀疑可能与当地的水有关,他连夜带上10个水桶前往采集地带回了当地的水源再次进行培育,终于攻克了难关。“植物组培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咸了淡了都不好,每一种植物的培养液也都有各自的配方。”董月松说。
科研成果惠及家乡百姓
  不仅在植物组培技术研发上下功夫,董月松还大力支援家乡建设。库山乡是中药材之乡,但土地重茬问题使药材产量连年下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专门开发培育了丹参组培苗,克服病虫害、产量低等问题,实现增产30%。
  今年年初,日照市生物科技研究院向莒县库山乡捐赠脱毒丹参苗30万株,并开展科技培训,聚力打造中药材丹参科技种植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同时,还计划建立丹参脱毒种苗生产应用示范基地10亩,为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后农户人均可实现增收2000余元。
  在研究院东南侧一间“田间课堂”尤为显眼,在这里董月松会不定期邀请农机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他们田间地头遇到的难题。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已聘请专家、顾问、客座教授等10人,培训全国17省农民1000余人次,本县农民200余人次,还开展面向全国的苗木繁殖培训,让更多农民朋友掌握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多年来,该院实验室已发展成江苏农牧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等多家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全国各地200余名学员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带头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