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财经

80多人的绘画专业团队齐聚寿光东头村

现代涂鸦激活古老乡村

2018-05-11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壁画团队的一位成员在绘画。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刘 娜

  一位老人,头戴围巾,面带微笑,张开双手,翻着红绳。褐色的树干被涂成彩色,卧着一头九色鹿。卫生室的门诊墙面上,画着李时珍和黄帝内经。一个电线杆成为玛丽彩色铅笔。一尊门神手中拿着黄瓜和圣女果。销售纯净水的门头上,鲤鱼在跳龙门。
  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最近变得五彩斑斓。
  今年4月,出生在东头村的策展人信王军,发起“艺术改变乡村”活动,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及专业壁画团队的80多人齐聚东头村。
  信王军,本名王军,代表作有《一张白纸》《民国先生》《雪人》等。“每次回到村里都有孤独感,家家户户都安着防盗窗,大门紧闭,感觉很压抑。而我小时候经常串门,随意在邻居家吃喝。我想打开信任的大门。”35岁的信王军说。
  去年,信王军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先生书院”,为大家永久提供喝茶聊天画画的地方。一部分瓦房屋顶更换成透明的玻璃,老屋明亮了。中间的墙壁,以一轮弯月形状打通。信王军母亲王继芬的嫁妆如一块老镜子、老柜子等老物件摆进来。书院里还有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老搪瓷缸,以及留声机等。如今,先生书院已经成为东头村民谈论的热门话题。村民们也经常过来坐坐,慕名前来拍照探访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人来得多了,但我还是觉得孤独,我想把大家关注的焦点再聚集一下。”信王军说。 
  信王军想把全国各地的壁画艺术家聚集起来,在东头村涂鸦。他的计划得到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的支持。除了为前来的画家们提供食宿交通便利,田柳镇党委政府还配备了投影仪、打印机等供艺术家使用。东头村成立工作小组,帮着运输、搭建架子。
  东头村紧邻始建于北宋的王高塔,还保留着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居。这里有传统的制箩技艺,家家户户都会做传统特色名吃虎头鸡,村里还有棵600年的古槐树。
  “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涂鸦艺术碰撞,现代视觉与乡土文化结合,会给人们带来奇妙的感觉,激发乡村的活力。”王桂芝说。
  那副拿着黄瓜和圣女果的门神,是连云港的七彩空间团队用3天时间挑灯夜战完成的。
  在东头村,记者看到,云南画家红青画的《鸵鸟》,和正在生长的剑麻融为一体。《荡秋千的猩猩》,猩猩手中抓的树干是墙上的电线走管。还有可爱的小松树,正好画在树干的疤痕处。
  从4月23日至5月5日,专业绘画团队的成员们共在东头村的墙上创作了40副作品。
  《鲤鱼跳龙门》这幅画,原来的构思是螃蟹。“但村民觉得这个意象太霸道,太凶猛,更喜欢吉祥一些的。我们与艺术家商量,改为了鲤鱼跳龙门。”东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涛说。
  画李子的作品《戴虎头帽的小男孩》,最初画的是绿色的帽子,但有的村民觉得很像猫头鹰,又是绿色的,想阻止画画。“我们解释,这是农村孩子具有吉祥辟邪的虎头帽,村民就接受了。”信王军说。
  李春涛说,不少村民参与了涂鸦工作。有的村民打扫好自家的房前屋后卫生,甚至把墙壁主动清理干净。有的村民去看创作人员,送上水,喊着去家里吃饭,住宿。村里的孩子也学着涂涂画画。更多的路人停下车,走进先生书院,喝茶聊天。看到村里美了,不少村民自发捐款,支持涂鸦活动。到5月2日,村民已经捐款1.6万元。
  据了解,如果按照壁画商业行情,在一个村里做大规模的壁画创作需要400多万元。但在政府帮助、艺术家公益创作的模式下,信王军用十几万元就做到了。“我用最笨也是最真诚的办法,用低廉的材料,靠着巨大的时间成本完成了。”信王军说。
  “现在每天都有三四千人来村里看。寿光汽车站、旅游部门也来村里考察,准备合作,还有人计划建主题酒店,这超出我们的想象。”李春涛说。
  东头村计划将涂鸦艺术节常态化,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创作,打造涂鸦艺术的实践基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政府以少量资金带动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带动乡村旅游。”王桂芝说, 
  东头村村民王巧玲家大门上画着盛开的月季花。“村里变美了,心情格外好。”王巧玲说。
  据了解,2017年信王军和他的团队在云南德宏梁河县发起了涂鸦公益创作行动。如今梁河的艺术巷子不断被传播,周边的餐厅和客栈也跟着火了。
  “在东头村,我们将持续做下去,用艺术和涂鸦的方式激活乡村。”信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