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国际焊接工程师”刘明峰革新德国技术

几百个焊点几分钟完成

2018-05-01 作者: 彭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姜华峰

  威海新北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钣金智能工厂”去年6月投入使用,引进了总价1亿元的德国一流设备,是国内乃至亚太地区钣金加工领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
  公司生产的智能快递柜,根据客户需求直接派送到需要安装的小区,目前公司的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地。
  记者来到该公司,只见宽敞空旷的生产线车间内机器成行,工人却不多。
  一块块钣金通过传送带被送进机器,切割、折弯、焊接等主要工序全部由智能机器人完成。
  37岁的工艺工程师刘明峰是焊接工序的技术“大拿”。只有大专学历的他,却考取了“国际焊接协会”认可的“国际焊接工程师”。
  见到他时,他正在一台机械手自动焊接机旁边调整机械手的工作程序。只见他手持示教器,按动上面的按钮,巨大的机械手灵活自如转动,待柜体送到机床上时,机械手就会按照事先的设计路线进行工作,焊接点位分毫不差,路线始终如一。
  设定完成,传送带将一台快递柜的半成品送到机床上。刘明峰一按开动按钮,两个机械手同时作业,寻找焊点、定位、移动、焊接,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个快递柜上百个甚至是几百个焊点,短短几分钟就能全部完成。
  别看现在整条生产线流畅运转,但这一台台德国进口的先进设备,要摸清它们的脾气秉性还真不容易。设备引进之前,公司先后派出几批专业技术人员去德国厂家进行培训,刘明峰是首批赴德培训人员。
  待公司将设备引进并安装调试成功后,刘明峰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关于机床的参数设置,德国厂方只提供了1.0毫米铁板的基础数据,而公司加工的钣金有不锈钢、不锈铁、碳钢板、铝板等多种材质,厚度从0.8到3毫米不一,基础数据只能供参考,不能应用。
  公司咨询德国厂家,对方回复,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实际摸索自主调整。
  刘明峰带领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反复实验,短短一周就把各种材质、型号钣金的参数设定完成,确保整条生产线按时投产。
  机械手在焊接镀锌板时,由于锌的熔点较低,在焊接过程中,会影响到机械手的操作。德国工程师给出的建议是在焊接之前,对柜体作一下前期处理,这无疑影响了工作效率。刘明峰开动脑筋,在焊枪上做起文章,通过在焊接过程中充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圆满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他的技术革新后,焊接工序的工作效率获得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