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王一:“探幽”《红楼梦》的背面

2018-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金融学者王一跨界解读《红楼梦》向主流红学界发起挑战。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而《红楼梦》就是明清小说的巅峰。数百年来,围绕《红楼梦》,话题不断,新论不断。作为金融学者,王一先生的独家解读,一新读者耳目。

  近20年来,记者先后采访过李希凡、冯其庸、周思源、马瑞芳等红学家,也采访过知名学者、作家刘心武、王蒙、张志坚等“跨界”红学家,每次采访,对《红楼梦》的认识,就有了新的理解。而王一先生眼中的“红楼”是啥样的呢?他的新著《红楼探玉》给读者另一番图景。清明时节,记者通过微信与王一先生来了个有趣对话。
  1978年出生的王一先生,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获得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金融与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投资人、SWG投资公司总裁。
“不要看这书正面,
方是会看”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尊敬的王一先生,大著看了一遍,感觉你的思维跟其他红学家不同,仿佛打开了一个通道。看你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以及从事的职业,好像跟《红楼梦》不搭边,可是却有了颇为有趣的交集。你跟《红楼梦》缘结于何时?有没有具体的触发点?
  王一(以下简称王):父亲王子冀一直是我的灵魂导师。父亲是个神仙一般的人物,对名利都看得很开,周围的朋友也都很爱戴他。父亲非常喜欢《红楼梦》,特别是《好了歌》。
  读懂了《好了歌》,基本就读懂了《红楼梦》。《好了歌》应该是脱胎于《邯郸记》中的《八仙度卢》,讲的是人生欲念的虚妄。人世间有太多欲望、太多执念,多少人为功名利禄钻营苟且,走不出这个圈子来。但其实真正的欢喜自在只有在内心才能找到。
  记:当下解读“红楼”,有哪些误区?
  王:很多人看“红楼”,喜欢关注书里的人物吃什么、穿什么,戴什么装饰,用什么古董,这就有点走偏了。
  书里有把镜子,叫风月宝鉴。正面是妖艳美女,沉溺容易中毒;反面是青冢骷髅,看了反而能够保命。《红楼梦》有个别名就是《风月宝鉴》,所以这本书也有两面,正面是繁花似锦的贵族生活,反面则是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是百姓卖儿卖女,荒年间吃树皮,是贵族草菅人命,是社会道德沦丧。脂砚斋说:“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记:怎么理解脂砚斋的“不要看这书正面”?
  王:我的理解是,从背面看“红楼”,有莫大的警醒作用,让人常怀警戒之心、慈悲之心,对为人处世,才是更有益处的。
  我的书《红楼探玉》探索的就是《红楼梦》的背面,以及八十回后的真结局,特别是黛玉、宝钗、湘云、贾宝玉、甄宝玉的最终命运。
推理破解《红楼梦》的
五大悬案

  记:你喜欢用推理,我读你的书,时常让我想起福尔摩斯。你喜欢推理小说吗?
  王:对,我确实很喜欢推理小说,特别是阿加莎和东野圭吾的作品。
  除了推理过程精彩外,他们的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推理背后的辛酸故事。描写人性、以及人的困境,往往这些才是经典推理小说的内核。
  记:咱们谈谈《红楼探玉》吧。
  王:《红楼探玉》就是用推理的方法破解了《红楼梦》的五大悬案。悬案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脂砚斋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这怎么解释?悬案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士的意思。但薛宝钗在大观园待得好好的。她怎么隐了?悬案三:《枉凝眉》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吗?悬案四:脂砚斋说的“甄宝玉送玉”是全书四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甄宝玉送玉”这个情节有什么寓意?悬案五:甄宝玉到底是什么人?曹雪芹设计这个人物的深意究竟何在?
  对于脂砚斋提出的“钗黛一身”,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草在人间的化身,只是一显一隐,一先一后。绛珠仙草最早化身林黛玉,但黛玉去世后,将会还魂,这是根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留下的线索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推理出来的。脂砚斋曾批语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而《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就有还魂的情节。暗示黛玉还魂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刘姥姥讲的茗玉小姐死后还魂的故事、晴雯“显魂”时黛玉出现、黛玉的白海棠诗中的“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中秋联句中的“晦朔魄空存”、以及之后出现的鬼影等等。黛玉还魂,魂附宝钗。
  推理的乐趣就在于敢于提出假设,再不断搜寻证据,推翻旧假设建立新假设,最终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记:你很注重隐藏的关系,注重不写之写。我前天(农历的二月十二)去济南千佛山公园看到许多花,突然想到,二月十二是花朝节,推理的话,林黛玉就是花朝节那天生的。这也是一条隐藏的线。节俗在红楼中多有涉猎,我发现有专家还考证过《红楼梦》与花朝节的关系。说曹雪芹把花朝节跟芒种节混了。你怎么看呢?
  王:这点很惭愧,没有什么研究。
如果拉长时间线看,钗黛性格渐渐趋同
  记:你的黛玉和宝钗是一个人的结论,说服了我大半,有一小半,没说服。就是:黛玉和宝钗是一个人,但她们的性格又是如此不同,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一个人,按说性格应该是统一的。
  王: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在《红楼探玉》中,我推断出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的两个分身。这个假说符合脂砚斋所说的“钗黛一身”,也能解释钗黛共用一词、同谱一曲的现象。
  实际上,薛宝钗和绛珠仙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薛字就是草字头,薛宝钗的居所蘅芜苑更是三个草字头;蘅芜的文学典故和潇湘妃子之间有联系;绛珠仙草的原型是金钗石斛,对应薛宝钗的“钗”字和她的金锁;薛林加在一起是“一草一木”,也正符合绛珠草“草胎木质”的属性;等等。
  记:绛珠仙草来人间是为神瑛侍者还泪的,这符合林黛玉爱哭的性情。但是薛宝钗一向淡定高冷,她怎么可能也是绛珠仙草呢?薛宝钗好像不喜欢哭。
  王:实际上,宝钗不哭是个假象。如果我们仔细看第三十四回,宝钗不仅哭了,还“整哭了一夜”,而且就是为宝玉而起的。
  黛玉性格看似是爱猜忌、内心脆弱。但是大家要注意,她的性情是在逐渐变化的。特别是在第四十二回,黛玉在听了宝钗的劝慰后,不再认为宝钗“藏奸”。从此二人成为闺蜜,形影不离。黛玉渐渐成熟,向宝钗的方向靠拢。
  再看宝钗,她在前八十回中淡定高冷的性情,一方面是她为了压制热毒症、长期服用冷香丸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她和宝玉之间尚有距离。但是,在四大家族败落以后,薛家再也无力调制那琐碎的冷香丸了,薛宝钗高冷的内因无法维持,而且热毒病将发作,症状就是嗽喘,和从前的黛玉一模一样。而且,薛家变故后的宝钗很可能会处于无亲无故的状态,这也好像父母双亡的林黛玉。
  更重要的是,届时的薛宝钗已经嫁给贾宝玉,而贾宝玉选择出家为僧,将她抛弃。贫病交加、无亲无故的薛宝钗将处于孤独守寡、感情崩溃的状态。这时的薛宝钗很难保持淡定,她的状态反而会向从前的林黛玉靠拢。
  所以,从前八十回看,特别是从前四十二回看,钗黛的性格差异固然非常大。但是,如果拉长时间线看,二人的性格则会渐渐趋同,甚至相互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宝的悲剧将成为二玉悲剧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曲中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应该就是“钗黛一身”的深层次寓意。
曹雪芹真身是甄宝玉
  记:四部戏(《牡丹亭》《邯郸记》《长生殿》《一捧雪》),确实是《红楼梦》创作的关键,按你的说话法,就是“四个素材库”。这是一把钥匙。你有没有考虑,这四部戏的作者的遭际,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比如洪昇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
  王:曹雪芹的祖辈曹寅,本身就是个文学家。曹寅不仅是诗人,撰诗集《楝亭诗钞》,而且还精通昆曲,创作过《北红拂记》等四部戏曲。曹寅在家里组织戏班,还与洪昇等人常有往来。
  曹雪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对戏曲有着深入的理解。他还将戏曲中的很多元素运用到《红楼梦》中。例如,昆曲的第一出往往是标引,通过一首诗概括整本戏的内容。《红楼梦》中也会用诗词预示人物结局,而且首回中用甄士隐的小故事映射贾家的大故事,似乎就是借鉴戏曲的标引结构。
  另外,《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都是借鉴昆曲的。例如林黛玉的设定,借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元春的形象借鉴《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贾雨村的形象借鉴《一捧雪》中的汤勤;石头/通灵宝玉的形象借鉴《一捧雪》中的玉杯、《邯郸记》中的玉枕等。而且诸多细节甚至是直接拿来用的。
  记:汤显祖、洪昇、李玉的遭际,应该也影响着曹雪芹。
  王:汤显祖和洪昇,都是怀才不遇,而后转攻戏曲创作,成为戏曲大师的。经历了家族变故后的曹雪芹,空有一身才学,却无从施展,他应该和汤显祖、洪昇等人有心灵上的共鸣。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柳梦梅虽是满腹经纶,但是没有资费上京赶考,只得弃家游历。这时他听到钦差苗舜宾来到广州,正为朝廷高价购买宝物,柳梦梅就来拜见苗舜宾,“来求看宝”。看过宝物后,柳梦梅表示不屑,说这些宝物“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苗舜宾问:“依秀才说,何为真宝?”柳梦梅答:“不欺,小生倒是个真正献世宝。我若载宝而朝,世上应无价。”
  在这段对话里,柳梦梅把自己比作无价“真宝”,这实际也反映了作者汤显祖的内心。汤显祖为官时希望有一番作为,但明朝已进入腐朽不堪的万历年间,汤显祖屡次上疏抨击贪腐官员,但遭到政治迫害,最终辞职告归,就在这一年完成了经典戏剧《牡丹亭》。
  《红楼梦》借鉴了《牡丹亭》的很多细节,例如把“真宝”二字用在“甄宝玉”这个人物的名字上。而且根据我的推理,曹雪芹的真身其实不是书中的贾宝玉,而是这个甄宝玉。曹雪芹自比“真宝”,也反映了他自恃极高、意志坚定的真性情。
再可恨的人,说到底不过
是个可怜人

  记:我有个萦绕在心头多年的问题,就是曹雪芹对贾环母子太不公平。小说中的这对母子,简直就是祸水,没干一点好事,只要他们出来,他们就咬牙切齿,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小说我读了多遍,看到贾环母子的段落,很不舒服,贾环不过是庶出,庶出的孩子难道在娘胎里就坏了吗?我曾问过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李先生沉吟良久,说宝玉对贾环还是充满爱意的,宝玉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态度。但李先生的解释太牵强。
  王:《红楼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每个人物都是有善也有恶的,都是复杂的。薛蟠虽然跋扈好色,但是为人仗义;晴雯虽然内心善良,但总恶语伤人;贾宝玉虽然对人有平等心,但个性懦弱,无力反抗。而且,故事开始时,你可能只看到人物的一个侧面,但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渐渐认识他们的其他侧面。例如袭人,开始时你会觉得这女孩儿太好了,简直是完美,处处为贾宝玉考虑,宁可自己受了委屈,也要顾全大局。但之后晴雯被诬陷、被撵出家门,你才发现原来是袭人背后袭击人,她还有心机重、下手黑这个问题。而且之后贾家败落了,她弃宝玉而去,嫁给了蒋玉菡,也有始乱终弃之嫌。不过,最后她和蒋玉菡又念旧德,供养宝玉和宝钗夫妻,又显示出她不忘旧恩。再想到她曾经不明不白地被宝玉踢了一脚,还吐了血,你也会为这个出身贫苦人家的女孩儿惋惜。这些事加在一起才是袭人,一个复杂的袭人。
  赵姨娘和贾环其实也是如此。赵姨娘年轻时候就像晴雯和袭人。她出身卑贱,却生得貌美如花,但她也综合了晴雯和袭人的缺点——口无遮拦、又心机重。嫁作姨太以后,她的身份仍然很低贱,不仅经常受王夫人的白眼,有时候还要受大丫头们的气。赵姨娘就一直处于这种弱势状态,她为了生存和上位,缺点逐渐放大,变成一个歹妇。赵姨娘其实就是晴雯和袭人的背面。
  所以说,在曹雪芹笔下,再可恨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这是《红楼梦》悲天悯人的地方。
  贾环就是一个升级版的赵姨娘。你别看他样子猥琐,但其实他的城府更深,下手更黑。例如他下狠手烫伤宝玉的脸,又如他在最佳的时机向贾政诬告宝玉强奸金钏,导致宝玉被毒打。未来宝玉入狱、黛玉之死,也许都和贾环的出手有关。
  贾赦看了贾环的诗句夸赞他“有气骨”,“不失咱侯门的气概”,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很可能是暗示贾环将来会有逆袭的情节,在地位上压过他哥哥宝玉。所以不能小窥这个人物。
真神就在底层人中
  记:你判定刘姥姥是西王母,我有点不同意。刘姥姥不过是个贴地之人。在我老家农村,我姑姑有时就给人看病,掐算、叫魂什么的。刘姥姥是不是也算这样的人呢?
  王:真神就在底层人中。仔细看《红楼梦》,你就会发现这个玄机。
  《红楼梦》里的真神是谁?癞头和尚、跛足道人,都是穷人形象。两个人浑身又脏又破,居无定所,绝对的社会底层。但他们却是《红楼梦》里的真神——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主宰凡人的命运。刘姥姥也是贫贱之人的代表,她的身上有很多疑点。
  例如为什么刘姥姥有特异功能,一提到柴草贾府就着火?为什么她能预知巧姐和黛玉的命运,还能知道巧姐在园中撞克到神了?她讲的故事中的瘟神庙又有什么寓意?
  刘姥姥来贾家,真的只是来求救济、被嘲笑的么?还是作为真神,来警示、审判贾家的呢?
  刘姥姥是西庄王家的岳母,如果她真的是西王母,也就是王母娘娘,那一切就都好解释了。西王母当然会提到玉皇大帝;西王母掌管瘟疫,当然要讲到瘟神庙;西王母是织女的母亲,当然要给七月初七出生的巧姐起名字;西王母是神仙,自然要喝仙茶老君眉,等等。
  曹雪芹把神格赋予贫贱之人,因为他对底层人有恻隐之心,还有敬畏之心。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起义、暴动、战争、屠杀,很多都是由贫贱之人推动的。底层人没钱没地位,平常被人踢来踢去,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你就能看到神力的爆发。
  底层人之所以揭竿而起、以命相搏,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在乎他们,任由他们烂掉。你如果不给底层人活路,就是得罪了神,神最终会审判你。神的力量是天道,是矫枉,是永恒刻度上的正义。
  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就是这个社会对神的态度。我猜,这就是为什么曹雪芹给贫贱之人赋予神格。
高鹗的价值观和曹雪芹
背道而驰

  记:你说后40回是垃圾。我是这么看的:世人皆言后40回非曹公所撰,大概是厌其沉闷。为何沉闷?因为后40回是交代结局,牵扯事情太多,且多是生死大事,积压在后40回中,密不透风,当然就给人以压抑感。而前80回呢,无非是几件小事,却写了那么长,过生日啊,赏花啊,猜谜啊,从容而有趣,当然读来有味道。再者,长篇小说,结尾本来就难。数千年来,又有几个人能写好结尾呢。我也写小说,最愁结尾。
  王: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伟大,是因为它“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它关注的是个体在制度强压下的不幸和挣扎,是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人性在痛苦、挫折中仍然闪耀的光辉。
  高鹗的续书也是文学创作,自然也是有价值的。但是高鹗的价值观和曹雪芹背道而驰,他把《红楼梦》拉回到封建礼教的老路上,因此张爱玲评价他的续书是“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蛆”。
  例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平生最恨科举制度,还把那些钻营经济学问的人称为“禄蠹”。这样的人物在高鹗的续书中,最后竟然是参加科举考试,还中了举人! 
  又如,薛蟠曾经强抢香菱做妾,还打死了香菱的未婚夫冯渊。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贾家败落后,四大家族一损俱损,薛蟠很可能因为之前的杀人案件遭受极刑,正如红楼梦曲中说的“欠命的,命已还。”但是,根据高鹗的续书,薛蟠最后和香菱过上了幸福平静的生活,香菱竟然变成了遇见王子的灰姑娘!高鹗这是想表达什么呢?况且,香菱的判词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的是夏金桂来了以后,香菱就被折磨死了。高鹗为什么视而不见?
  也许因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情节过于现实,踩了封建制度的红线,因此遭遇腰斩的命运。周汝昌先生就认为,高鹗的续书就是和珅与乾隆的阴谋,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让人给《红楼梦》续上了“正统”的尾巴。
  根据《红楼探玉》的推理,贾宝玉将会经历家族之变、牢狱之灾、黛玉之死、金玉成婚、出家为僧、沦落乞丐、宝钗之死、最终大彻大悟,归位神瑛侍者,在仙界与绛珠仙子重聚。
  《红楼梦》第一回就介绍了全书的总纲——“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人生梦醒后,神瑛侍者已不再是那“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石头也不再是“自怨自艾”的石头,它的身上刻着《石头记》的文字,人生的经历让它升华了。
■ 责任编辑 郭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