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油田

二氧化碳救活低产低效井

——胜利油田鲁胜公司鲁源采油管理区二氧化碳驱油初见成效

2018-03-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田承帅 陈军光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一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化石燃料之一。
  一个是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一个是人们依赖的宝贵能源,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胜利油田技术工作者眼中却变得密不可分。
  胜利油田开发五十多年来,油藏开发已到达中后期,含水率大幅上升,但仍有大规模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动用的储量。二氧化碳独特的性能使得原本弃之可惜的“鸡肋”变成“香饽饽”。
热采变冷采,低产变高产
  一说起胜2-平104井,吕洪泉掩不住的欣喜。可在几个月之前,情况可大不一样,自从他担任鲁胜公司鲁源采油管理区胜2区采油站站长以来,这口井就一直就是“心头病”。
  这又是为何呢?由于胜2-平104井原油较稠,粘度高达19096毫帕秒。开发初期,采用注蒸汽吞吐投产,因注汽压力高,干度达不到,注汽质量差,热采效果不佳,原油流动性差,呈现明显的供液不足,产量较低,日产液2.0吨,日产油仅0.9吨,含水57.3%。
  不仅如此,由于蒸汽压力高影响周边井生产,后期取消了传统的注汽技术,采用光杆电加热技术。仅仅维护一项,就让吕洪泉和他的同事们苦不堪言,每天都要专门安排加巡几遍井。2016年,这口井一度因低产低效而停井。
  可自从今年一月份之后,油井变了样。不仅取消了光杆电加热,同时采用二氧化碳配合降粘剂进行冷采降粘。
  长时间闷井后,原油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强,实现了自喷生产,吕洪泉仍清晰地记得投产当天罐车拉油的状况,“仅仅一下午,就拉了三车油,像这样的情况,在整个管理区都很少见。”
  胜2-平104井初期日产液7.9吨,日产油3.6吨,含水53%,目前日产液6.7吨,日产油3.1吨,含水52.7%。正是用了二氧化碳降粘冷采,使得胜2-平104井成功甩掉了低产低效这个“帽子”。
配伍性实验,确保效果最优化
  “效果没想到这么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鲁源采油管理区技术室主任李守朝也有些始料未及,“二氧化碳不仅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还扩大了动用半径,提高了动用程度,采油量也就水涨船高了。”
  二氧化碳冷采降粘开发技术在胜利油田早有先例,鲁源采油管理区也曾在三年前,对几口稠油井探索应用这项技术。二氧化碳可大幅降低稠油的粘度、密度,提高稠油渗流能力,且注入压力受水敏、渗透率等因素影响较小。试验虽然成功,却不像胜2一平104井增产这么明显。
 “早在去年技术攻关时,技术人员提出采用二氧化碳降粘的方法。”鲁源采油管理区经理韩宗元介绍道,“恰恰是油溶性的降粘剂和地层原油的性能相匹配,使得二氧化碳在注入时能够发挥最大效果。”
  前期,他们与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室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配伍性模拟实验,并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关键环节的精准设计,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
  同时,在注入二氧化碳阶段,鲁源采油管理区创新采取“间断式”注人方法,确保二氧化碳效果最大化。在开井阶段,采油管理区技术人员也做足了“文章”,根据压力数据及时延长闷井周期,由平常的7天左右延长到25天。
  韩宗元道出成功的真谛,“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确保二氧化碳作用效果的最优化。”也正是由于在细节上的把握,使得胜2-平104井效益开发,最终促成了理想效果。按照日增油2吨、有效期8个月计算,仅仅这口井就能创效35.9万元。
降低碳排放,驱出效益油
  为什么选择二氧化碳驱油?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有着独特的性能,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原油溶有二氧化碳时,原油流动性、流变性及油藏性质会得到改善。
  近年来,受碳排放政策影响,全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去年12月19日,中国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而对于胜利油田来说,二氧化碳驱是油田效益稳产、提高采收率、增加SEC经济可采储量的重要手段。
  这就意味着,大规模采用二氧化碳驱油,降低碳排放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环保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直接的带来经济效益。
  仅胜2-平104井一口井,一个作业周期二氧化碳注入量就要达到150吨。而在鲁源采油管理区,胜2-平104井所在的区块有油井50口,其中受油稠影响的停产井就有12口。
  “接下来,还将有两口井按照胜2-平104井模式进行上产”,鲁源管理区在二氧化碳驱上尝到了“甜头”,韩宗元介绍道,“我们还将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二氧化碳冷采降粘的应用规律。”
  目前,胜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还处于先导试验阶段,随着试验的不断深入,二氧化碳驱油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潜力巨大的未动用储量和采出程度较低的已开发储量领域,助力效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