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文明婚嫁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步——

郓城年轻人开始向高额彩礼说“不”

2018-03-29 作者: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关注乡村文化振兴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赵考壮 张友申

  近些年,一些农村攀比风盛行,姑娘订婚、出嫁向男方索要彩礼一路攀升,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天价彩礼”。在郓城县,这些风气出现好转,一些年轻人开始向高额彩礼说“不”。他们的做法就像是一股清风,在当地引领起一股文明婚嫁的春潮。
“知道自己难,
更体会到别人难”

  家住郓城经济开发区王沙湾社区的王久洁,对当前农村高额彩礼现象极为反感,决定向这种不良现象挑战。春节前,她和男朋友汪现顺订婚时,没向婆家要一分钱,完全是“零”彩礼。
  这倒不是因为王久洁家里有钱,她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父亲去世早,母亲邱翠芳是残疾人。对女儿不要彩礼,邱翠芳非常支持:“国家政策好,开发区和村里的干部没少照顾俺,让俺有了低保渡过难关。俺响应国家号召,经常告诉女儿订婚时不要彩礼,带头提倡零彩礼,为身边未婚女孩做个表率。”
  接受采访时,邱翠芳告诉记者:“虽然俺家贫困,但知道自己难,更体会到别人难。好婚姻不是金钱买来的,美满幸福家庭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只要他俩好好地过,比啥都好。”
  郓城唐王庙镇郑庄村的唐建芹和丈夫王振,2013年在青岛打工时相识,交往一段时间后逐渐产生了感情,王振的家庭条件不好,2017年结婚时家里拿不出彩礼钱。怕未来的儿媳唐建芹不进家门,王振的父母非常着急。唐建芹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到婆家劝说公婆:“我嫁给王振不是图他的钱财,给再多的彩礼,花完也是没有,现在没钱不代表以后没有钱。我们有一双手,只要他对我好,我们一起打拼,日子会好起来的。”婆婆宋中琴愧疚地说:“现在都兴要彩礼,没有彩礼人家会笑话你,也会说俺‘老憋一’。”唐建芹说:“那就给我开个空银行卡吧,别人也不知道有没有钱,这样就可以了。”就这样,婆婆宋中琴把家里仅有的一张存有20元的农商行卡交给了唐建芹,举办了一场简朴而又感人的婚礼。 
  这样的事例在郓城县还有不少。潘渡镇李杭村的李蕊、仝令康夫妇,传承家庭孝道、勤俭的优良家风,把要彩礼视为违背家风的不文明行为;陈坡乡侯潭村的侯玉景既未向男方要彩礼,也未要婚房新车;唐庙镇郑庄村的唐建芹不但没要一分钱的彩礼,还十分孝敬公婆、友爱亲朋,受到邻里称赞。 
7对小夫妻戴上“大红花”
  在一些地方,彩礼越要越高,甚至让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和举债的境地,很多人期待刹住这股“歪风”,让“彩礼”回归本质。地方政府也积极想办法、出政策、提倡议,对“彩礼风”进行“限制”。
  郓城县黄集镇金店村女青年王宏杰,因主动退还了男方送来的10万元彩礼,被树为郓城县首届“抵制高额彩礼 弘扬时代新风”先进典型。3月15日上午,王宏杰夫妻和另外6对夫妻一起,参加了县里的表彰大会,县领导一一为他们颁发了奖牌。表彰大会结束后,7对受到表彰的夫妻欢天喜地地开走了价值6000元的“移风易俗奖励车”。
  “这7对夫妻是抵制高额彩礼、弘扬时代新风的优秀代表,为全县青年男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以后要采取多种方式,对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今年将对这7对模范夫妻免费电商培训,让他们多掌握一项致富本领。”郓城县文明办主任仲玉文说。
  为什么会出现高额彩礼?据仲玉文分析,这其中有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大量女青年外出务工很少再回农村,农村男孩很难找到对象。当然也有相互攀比“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少数家长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视为敛财工具,用来分担儿子的彩礼费用。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有一些职业媒人有意哄抬行情推波助澜。
  近年来,郓城县积极探索抵制高额彩礼的有效办法,建立健全了“一乡一协会、一村(社区)一红娘”服务网络。一乡一协会,就是每个乡镇街区都成立婚介协会、由民政部门负责人任会长,村干部、婚介人员、村妇女主任任会员;一村一红娘,是由每个村的妇女专职主任负责计生工作,有一定工资,兼任“义务红娘”。“义务红娘”将本村适婚青年信息通过微信及时公布,为他们牵线搭桥,并且每月召开交流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成男女青年喜结良缘。这样既为当事人省去了媒礼,又通过“义务红娘”耐心细致的工作减轻了群众的彩礼负担。
红白理事会发挥大作用
  随着彩礼越来越高,原本只是作为婚约“媒介”、映照喜庆气氛的彩礼,竟演变成了人们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同时,结婚时大操大办、加重父母负担的现象也在抬头。
  在近几年的乡村文明行动中,郓城县积极倡导文明节俭办婚礼,许多年轻人带头移风易俗,通过参加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节省婚礼费用奉献爱心等不同形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起婚嫁新风。
  抑制农村婚礼大操大办,政府不能用强迫手段,必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喜事新办,不要彩礼,不攀比,不要楼房,不要轿车。本村孩子结婚女儿出嫁村民随礼一律不准喝喜酒,彩车不超过6辆,喜宴不超过10桌,每桌16个菜,烟10元以下,酒20元以下,结婚不搭台演出,晚上不放烟花,一律播放喜乐,仪式从简。”说这话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郓城县张营镇小屯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刘保安。
  “我们红白理事会不仅要遏制村民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还通过村民节省下的钱,成立了一个公益爱心基金。”刘保安说。去年1月,小屯村“两委”和小屯村红白理事会向全体村民发起募集“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公益爱心基金的倡议,得到村民迅速响应,不到三天时间就收到爱心捐款2.415万元。公益爱心基金用于奖励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高额彩礼的典型,也用于慰问孤寡老人。
  目前,郓城县1041个行政村(社区)全部由群众推选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按照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订立了《红白事村规民约》并上墙公布,制订了社区模式、喜事新办模式等模板。
  同时,郓城县还推出了用颁证仪式取代婚宴仪式等新型婚礼模式。颁证仪式结束后,不再用婚车迎娶,也不再举行其他仪式,可直接到新婚夫妇家中举办家宴,省钱省力,受到了很多青年男女的欢迎。目前,郓城县选择采用新型颁证仪式的新人已达3250余对。
■书记点评 让优秀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郓城县委书记 刘文林
  培育优秀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文化可以聚力扶志,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要拒绝等靠要思想,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文化可以扶智成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智力支持,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文化更能留人引人,乡村振兴,要让乡村留得住人,更要留得住人才。
  我们调查发现,现在农村中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地方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金钱至上思想严重,特别是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群众苦不堪言。因此,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够发展农村、振兴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