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寿光探索蔬菜全产业链扶贫——

扶贫园产出“高端菜”

2018-03-02 作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寿光市蔬菜扶贫产业园内,赵国胜在管理小西红柿。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杨 峻

  2月24日,56岁的王炳仁一早就来到寿光市扶贫蔬菜产业园,钻进小西红柿大棚,清除枯叶。“只要认真干,一天至少挣150元,而且都是当天结算。”王炳仁说。
  王炳仁是寿光市古城街道后王村人,一直单身,曾长期在多家村头蔬菜市场打零工。“打零工很自由,但收入不稳定,吃饭也不准时。”王炳仁说。
  2017年,王炳仁来到寿光市扶贫蔬菜产业园,一年挣了4万多元。古城街道垒村72岁的单身老人郑百成,在扶贫蔬菜产业园看大门,月工资1800元。
  “园区农忙高峰时有60多人打工,平时有30多人忙碌。其中,长期就业的有20多位贫困户。”寿光市禹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江说。
  扶贫蔬菜产业园由寿光市扶贫办主导,禹泽农业运营。整个产业园建设总投资约700万元,其中2016年扶贫基金275万元。寿光扶贫办将基金整体委托给寿光市惠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作,惠港以275万元基金入股,翰兴蔬菜合作社以流转土地及其资金入股,合作组建了禹泽农业,同时带动社会投资425万元。目前,扶贫蔬菜产业园有两个园区,共占地217亩余,建设蔬菜大棚21个,年产丝瓜、圆茄、番茄等绿色蔬菜150万斤,年纯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禹泽农业负责扶贫蔬菜产业园的运营,期限为13年,每年拿出40万元收益,用于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及相对贫困人员托底脱贫。”寿光市扶贫办主任王光明说。
  如何保证扶贫蔬菜产业园持续赢利?王光明、刘玉江等人进行了探索。“最初,我们只是涉及种植环节,一旦蔬菜行情不好,产业园就会亏本。”王光明说。
  刘玉江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仅靠种植环节,只能勉强维持园区运营。“我们按照高标准种出的高品质蔬菜,只能在村头市场和普通的大棚蔬菜一起竞争,毫无优势,而且我们的劳务投入很大。”刘玉江说。
  经过思考,扶贫蔬菜产业园确定了全产业链运营理念。“从种苗到肥料,再到种植、销售,全都统一由公司来做。有了规模,就有了赢利点。”刘玉江说。
  洛城街道村民赵国胜,在产业园租了两个大棚。“每个大棚年租金6万元,灌溉、施肥、用药都是自动化,也有专家来指点,我自己就是基本的日常管理,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赵国胜说。
  赵国胜的大棚内装有智能控温放风设备、水肥一体机、自动打药喷雾系统,这些全部由禹泽农业负责安装。
  2月13日,广州华南果蔬批发市场胖哥精品蔬菜采购人徐明定,来到赵国胜的彩椒大棚内收购彩椒。“彩椒果型大、颜色正,没有好技术根本种不出来。我们准备长期采购,供应高档西餐厅。”徐明定说。
  当天,赵国胜以3.35元每斤的价格卖了1.2万斤彩椒,而市场价只有2.8元每斤。“不仅价格高,菜商还直接到大棚门口收菜。以前是我们伺候菜商,现在菜商伺候我们了。要是没有园区,我们做不到。”赵国胜说。
  每批园区蔬菜销售前,寿光市检验检测中心都进行免费检测。园区蔬菜7次检测报告显示,速灭磷、七氯、艾试剂、毒死蜱等48项农药检测,全部合格。
  2017年底,禹泽农业委托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园区的丝瓜和千禧小西红柿进行绿色认证。目前,正在等待结果。
  “走品质品牌高端路线,注册了禹王商标,争取蹚出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刘玉江说。
  去年11月,扶贫蔬菜产业园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设立了蔬菜直供店。
  “蔬菜销售直供,‘扶贫菜’价格比市场每斤高出5毛钱。我们的蔬菜也吸引了沃尔玛江南负责人的注意,正在洽谈合作。”刘玉江说。
  目前,禹泽农业正在营里镇建设占地500亩的蔬菜大棚,计划再建设30个大棚。在扶贫蔬菜产业园北邻,也有11个蔬菜大棚种植户要求加入禹泽农业。
  “蔬菜全产业链扶贫,可以整合更多资源,增强赢利能力,让扶贫路更宽更稳。”王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