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18年倾情做好一件事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唐波和他的成员们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2018-02-26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向玉贞 崔勇

  如果已被诊断为癌症再去治疗,很多情况下可能为时已晚;但若能通过细胞内指标的微小变化准确预知潜在病变,或许就能提前预防。这就是以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唐波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的目标,也是山东师大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团队多年来探索的事业。
  早在十几年前,唐波团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品质N、P、K复合肥依赖进口的问题,完成了38种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清洁生产;研制出的微流控芯片流体智能电动驱动控制仪,已实现成果转让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山东师大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团队位列其中。
23人的化学“天团”
  “要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就要让细胞及活体组织内的多种重要生命相关物质能够成像监测,能看到相关物质的变化。”唐波这样描述这一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为实现这一愿景,从2000年开始,团队科研人员已苦心钻研了18年之久。
  目前团队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18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8人。该团队在化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成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的主干力量,均有稳定的国家级课题作为依托。
  唐波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团队成员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化学院副院长李娜教授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怀孕期间也不例外。孩子刚满月,她又回到实验室。33岁时,李娜就被学校聘为教授,她首次实现了在活细胞中对3种肿瘤mRNA的同时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可为癌症诊断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从而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性。
  团队每名成员的事迹和成果都可圈可点。近年,团队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合作,用所研发的技术来筛选治疗重大疾病的新药。未来2-3年,将筛选出3-4种新药帮助人类更好地战胜疾病。
校长用“散步”时间
给成员讲项目

  晚八九点钟的师大千佛山校区静谧深幽。“只要晚上没特别事儿,唐校长都会到校园散步,这不仅是一般的身体锻炼,还是他的一种工作方式。”团队成员副教授张卫说。原来,唐波会把团队成员叫来一起散步,每次一两个人,边散步边聊工作和科研课题,老师们笑称“这就像值日轮班一样”,唐校长也成了师生眼中边散步边工作的“散步校长”。
  “有些自己弄不通的课题节点,经常是校长一点拨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大家都很珍惜这种机会。”张卫说,团队科研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在唐校长那里都‘糊弄’不过去”。每名成员要发表的文章,唐波都会提修改意见,张卫的文章最多时被改过6遍。
  有了“领路人”率先垂范,团队成员中没有人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委屈。常常午夜时分,化学楼的实验室还灯火通明。过了零点才下班,对于他们是常有的事儿。
  正是这种任劳任怨的责任感,造就了化学院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团队成员承担了化学院及相关学院每年共950人次的分析化学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团队教师主编的《分析化学》系列教材被全国10余所师范大学使用。团队成员更是各级评优“大户”,荣誉证书拿了一摞摞。
有了“主心骨”,
团队教师拧成一股绳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光芒,但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山东师大分析化学团队更多是协同作战、群策群力,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我们的团队‘老中青’都有,传帮带是传统,新博士一来工作,都会先对自己此前的工作进行汇报,唐校长会据此来建议他们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唐波首批博士生徐克花教授说。
  新人加入团队,没有自己的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怎么办?教授李璐说,唐校长会让新人用他的科研经费去做,这种无私的举动感动着新人。“我没有正式跟唐校长读过书,但来到团队,就像重新跟他读了一次博士一样,终身受益。”李璐说。
  有了“主心骨”,团队教师拧成了一股绳。“我们的团队让每个人都觉得付出是值得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自己取得的成绩能被人看到,自身价值能得以体现,不怕才能会被埋没。”徐克花说。
  唐波说,“我们应当秉承黄大年科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团队打造成为知识传输和创新的共同体,不断产出高层次学术成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真正做到无愧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