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根植齐鲁沃土 唱响时代强音

——聚焦省九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

2018-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琳 刘一颖

  中国文艺光荣榜上,文艺鲁军独树一帜。
  过去几年来,山东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张炜成为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位囊括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全国六大重要奖项的“大满贯”作家;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挖潜传统,被誉为“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杂技《草帽》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飞跃齐鲁30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山东书画市场成为全国书画艺术“大码头”,青州市场成为全国书画市场“风向标”……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精神的号角。省八次文代会、六次作代会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根齐鲁,心怀群众,讴歌伟大时代,倾情创作生产,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出众多文艺名家,造就了文学鲁军、影视鲁剧、山东戏曲、齐鲁书画等一批文艺品牌,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精湛、规模宏大的文艺队伍,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撑。
高含金量政策密集出台
“托举”文艺攀高峰

  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繁荣发展文艺、促进创作生产的高含金量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文艺发展迈上新台阶把好方向、提供保障。
  ——制定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文学鲁军”提升、鲁剧品牌提升等七项文艺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把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写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在2017年6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动山东文艺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
  文化新政精准发力,聚焦具体瓶颈,破解文艺领域难点问题。
  文学方面,修订了《签约制作家管理办法》《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工作管理办法》;影视剧方面,启动百部影视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计划;舞台艺术方面,建立了精品剧目从剧本创作到展演巡演的“全链条”式扶持体系;文艺评论方面,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探索实施“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制度,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令出即行,为推动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为攀登“高峰”铺路架桥,我省不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资金投入。省本级财政每年用于舞台艺术和群众文化的创作资金达3000万元。省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对重点项目的扶持资金达3000余万元。2014年起,对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文艺作品,给予同等数额的资金奖励。
  在扎实推动和政策激励下,我省文艺创作活力迸发,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
深入生活凝心创作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作家苗长水在部队深入生活,创作长篇小说《梦焰》这样一部演绎当代中国军人强国梦强军梦的军事文学力作,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家王鸿鹏和马娜深入科研、企业一线采访,根据大量一手素材,创作出反映高科技领域“中国梦”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感召下,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把深入生活搞创作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为基层送文化“种”文化。省文联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扎实开展进农村、进厂矿、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文艺走基层活动。省八次文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举办40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达56000多人次,极大丰富了各地群众文化生活。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 
  山东各级持续推动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省作协自2014年建立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已对评选出的43个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予以扶持,先后与沂源县委县政府、济南铁路局等合建山东作家创作基地,组织采访采风。
双效统一坚守本心
文艺鲁军形成梯队

  2月5日,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在京揭晓,山东文艺出版社约稿作品、长篇小说《血梅花》榜上有名。该社总编辑张海珊说,《血梅花》原本为中篇小说,编辑被小说中鲜活的民间记忆吸引,联系作者将其拓展为长篇小说。“但我们深知,在当时图书市场娱乐至上的氛围中,出版抗日题材的历史小说并非轻而易举。”
  最终,坚守和锻造赢得回报。《血梅花》较好地兼顾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赢得市场和艺术的双重认同。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2016年,我省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勇于肩负起凝心铸魂的使命,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摸清群众文化需求,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与市场结合,努力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越来越成为我省文化单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打造“双效统一”的文艺精品,离不开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表示,德艺双馨才是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之本、事业之基。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老作家、艺术家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中青年文艺人才茁壮成长,成为文艺鲁军的主力军;文艺新人崭露头角,显示了不俗实力。
  据统计,省八次文代会以来,省级艺术家协会会员从22730人增加至42831人,增长86%;国家级艺术家协会会员从3970人增加至6980人,增长76%;县级以上艺术家协会会员近20万,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六次作代会以来,我省有238名作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新发展省作协会员1026人;目前省作协会员3471名,我省的中国作协会员582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壮大人才梯队的同时,省文联、省作协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导向管理。2016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全省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在“文艺精品工程”和“泰山文艺奖”评选中,把思想导向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原则,重点向“中国梦”题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主旋律文艺作品倾斜,有效发挥评奖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导向示范作用。
创作活力迸发
从“高原”迈向“高峰”

  2017年,我省城市电影票房达2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2017年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100天时间里17市协同举办5万场活动,686家文化企业签约加盟,涉及门店2100余个,广大群众领取文化惠民消费券1亿元,直接拉动文化消费超过3亿元,累计实现消费总额206.7亿元。
  旺盛的文化消费,正是文艺创作活力迸发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在勇攀“高峰”的征途中,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根植传统文化,把艺术的触角伸向广阔的时代,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讲好山东故事,展现齐鲁气派,传播中国价值,推出越来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我省每年出版、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达两万多部(篇),尤其报告文学精品呈井喷之势;每年新创作及加工修改舞台精品剧目80余部;“山影出品 必属精品”叫响全国……十八大以来,我省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创作的优秀作品共荣获1350余项(件)全国大奖,书法、美术作品入围全国展览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省作家、艺术家共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省文联精心组织推出了大型歌舞诗剧《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大批反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和齐鲁儿女优秀品格的文艺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在世界文艺舞台上,齐鲁文化留下越来越多深刻印记。通过“一带一路”图书版贸会,鲁版图书加快走出国门;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被认为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省文联组织我省艺术家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举办书画名家展、摄影展等40多次,放大了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天的齐鲁文艺,将高高擎起精神旗帜、立起精神支柱,凝聚齐鲁儿女共识,为我省走在前列、由大到强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