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有些人,生命以必须的方式存在——

第九次在天堂21

2018-02-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裘山山
  原来,吴家的第四个儿子吴其璋,也就是吴其轺的四哥、吴缘的四伯,早在1938年就投身抗日,参加远征军赴缅作战,于1944年英勇牺牲。牺牲后便安葬在部队所在地,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吴家老父吴銮仕在世时,曾郑重嘱咐长子吴其玉,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吴其璋的墓地,把他的遗骸带回来,安葬在老家。
  吴家长子吴其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早年曾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职,194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差到缅甸,赶紧挤出时间到密支那去寻找弟弟的墓地。当时缅甸正爆发洪灾,墓地又在荒郊野外,寻找非常困难。所幸,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墓地。他默默地祭奠了弟弟,然后拍下一张照片,打算以后再找机会将弟弟的遗骸带回。
  不料国内局势动荡,吴其玉失去了职位,再也没有去缅甸的机会了,以后更是磨难重重,无暇旁顾。直到“文革”结束,他才得到平反重返北京,但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成父亲的心愿了,便给六弟吴其轺写了封信,将墓地的照片一并寄给他,郑重地将吴家这一未竟的事业嘱托给他。
  吴其轺何尝不想找到四哥的墓地?何尝不想让四哥魂归故里?何尝不想完成吴家两代人的心愿?当年他接到哥哥牺牲的噩耗时,心情非常悲痛,曾在日记里写道:“日本鬼子,你们可以消灭我们的肉体,但你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灵魂!”可当时的他,就是一个三轮车夫,哪里有能力去缅甸寻找?不被人发现其“反动家世”就已经不易了。
  如今总算是拨乱反正,可以光明正大地寻找了,他却已是耄耋之年,来日无多,所以,只得将照片交给儿子,让吴家的第三代去完成。
  吴缘虽然答应了父亲,却不知从何找起。他想,还是先找到四伯的后代吧,至少让父亲在世的时候,见到四伯的家人。
  2010年5月,吴缘以吴其轺的名义,在网上发出寻人启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四哥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重逢。幸运的是,在杭州和重庆两地关爱老兵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发出寻人启事两个月后,就在重庆找到了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
  2010年7月的一天,吴贤书携全家从重庆来到杭州,见到了六叔吴其轺和他的一家。骨肉分离几十年,再相见,那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唏嘘不已。吴贤书也已是年逾古稀的人了,1944年父亲牺牲时,他才两岁,对父亲几乎没有记忆,但因为父亲,他们一家也是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可以说,他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同时也一辈子都在寻找父亲的影踪。
  吴贤书对他的六叔吴其轺说,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刚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军时的照片,父亲穿着一身雪白的中山服;另一张是他们家的全家福,父亲穿着衬衫和军裤。两张照片都很帅,于他来说都很陌生。
  吴其轺很难过,吴其璋走得实在是太早了。他让吴缘把家里珍藏的吴其璋的遗像拿出来给吴贤书看。照片上,是一位躺在担架上的年轻军官,他就是牺牲后的吴其璋。
  吴贤书手捧照片老泪纵横,这是他此生见到的父亲的第三张照片,却是父亲的最后一张照片。尽管已是遗像,吴贤书还是一眼认出,那就是他的父亲。
  吴其璋黄埔军校12期特科毕业,因父亲生病返回马来西亚沙拉越,1938年,中国大地战火蔓延,中国人民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原本跟父亲在马来西亚开创垦殖场的吴其璋,抱着“献身抗战是人生最高价值”的意愿,向父亲请辞参战。父亲非常支持,并嘱咐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二十九岁的吴其璋立即告别新婚妻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由于精通中英文,他进入黄埔军校泸州纳溪分校担任防毒英文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