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察

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村级股份合作社

贫困村300余户村民变“股民”

2018-01-17 作者: 杨秀萍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路 浩

  年终岁末,当邻近的其他村庄都忙着收水费、卫生费和平安家园险费用的时候,后石槽村的村民却在蔬菜大棚里忙着收菜卖菜,这些费用村委会已经全部替他们交上了。
  后石槽村位于东昌府区张炉集镇驻地西侧,前些年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加之缺乏致富项目和致富带头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500元,是省定贫困村。东昌府区吹响脱贫攻坚号角后,后石槽村的村干部以建设蔬菜大棚基地示范项目为契机,探索“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模式,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收入高、村风好、生态美、环境优”的道路。
  据介绍,后石槽村利用上级扶持资金100万元,同时整合扶贫产业项目资金20万元、区重点办帮扶资金10万元,此外又自筹近百万元资金,流转了近百亩土地,建起了高标准蔬菜大棚。同时,还成立了昌兴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村级股份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和村民踊跃入股。截至目前,全村已有300余户村民,其中包括25户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股民”。此外,种植合作社还通过转移就业的方式,优先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辐射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庄的贫困群众,使其找到了致富新路子。
  如今,后石槽村已变成远近知名的大棚蔬菜种植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总收入8.5万元。全村贫困户均达到了脱贫标准,实现了脱贫。
  两年来,在东昌府区,像后石槽村一样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村庄不在少数。据统计,东昌府区共有省定贫困村41个,分布在8个镇(街道),2015年底共有贫困户9920户贫困人口20373人,其中插花贫困户7738户贫困人口13901人;2016年共减贫14523人、23个贫困村摘帽,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脱贫任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2017年,东昌府区再减贫5944人,目前全区仅剩101户共计200余人贫困人口,实现2年脱贫2万多人。
  啃硬骨头、搬拦路虎,在脱贫攻坚中,东昌府区不断探索新路子,成为全市效仿的典范。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东昌府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围绕脱贫户抓巩固、贫困户抓帮扶、贫困村抓提升,共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集中供养帮扶模式,并作为全省17个典型案例之一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予以推广。
  集中供养中心运营以来,东昌府区坚持做好“加减法文章”,积极帮助解放出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或发展产业提高家庭收入,引导集中供养人员科学饮食用药,减少住院次数,减少家庭支出,综合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党建引领促脱贫是东昌府区扶贫工作的又一亮点。东昌府区全面落实“一帮一、一帮多”的干部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在具体工作中,县级领导帮包1至2个省定贫困村,定期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帮包贫困村实地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编制农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责任清单,细化出11项具体任务,为抓党建促脱贫指明了方向。
  东昌府区还依托区委党校、远程教育等资源,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技术培训、专题教育,以增强其为民服务的本领。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该区遴选15名村党支部书记成立“发展村集体经济顾问团”,先后到29个贫困村进行“把脉会诊”。东昌府区还选派82个双联共建工作组、41名第一书记,实现了对省定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特别是省农科院、省监狱管理局、省金融办、鲁东大学等省派第一书记利用自身优势,协调争取相关资源,在该区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扶贫方面,2017年,东昌府区共投入财政资金2046万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6个,涉及8个镇(街道)。目前已完工并通过验收25个,其中提前批项目2个,均为蔬菜大棚项目;特色产业扶贫基金扶持乡村旅游项目3个;专项扶贫资金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0个,包括种植项目17个,养殖项目1个,种养结合项目1个,温泉浴池项目1个。
  东昌府区扶贫办主任孙华伟介绍,2018年,东昌府区将进一步聚焦贫困户纳入退出“零差错”,确保“脱真贫”。与此同时,着力强化帮扶措施“出硬招”,确保“真脱贫”,重点延伸贫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广度深度,在继续扩大区级集中供养中心规模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区、镇、村三级集中供养帮扶体系,让更多有供养需求的特困人口得到专业护理、精心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