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蓝天多了,为什么?

——2017年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原因及趋势

2018-0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金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为我省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2017年以来,我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取得实效,环境治理常态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好气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环境保护是千年大计,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而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要任务的蓝天保卫战又是重中之重。2017年以来,中央铁拳治污、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我省实现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好气质”。
  在12月公布的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中,山东省位居环境整治指数全国排名前5位
  许多民众对2016年的大雾霾还记忆犹新,特别是2016年底前后持续十几天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对治理大气污染的紧迫性、严峻性有了更多的认识。据统计,2016年我省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和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列全国倒数第4位和第5位,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在74个重点城市中列倒数第9位,而没有列入排名的德州等地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更差。
  2017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着中央环保督察的东风,新一届省委班子多策并举、重拳出击,向大气污染宣战,开展了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前11个月,全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长18.8天。2017年1-10月,我省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微克/立方米、102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1.5%、10.5%、32.4%和2.8%。而进入取暖季的11月份,我省PM2.5平均浓度也仅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7.3%;PM10平均浓度为11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7%;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5.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从前11个月总体情况来看,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改善了12.9%,这也使山东省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省(区市)中PM2.5改善幅度最大的地区。而根据《2013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2013年我省PM2.5的年平均浓度为98微克/立方米,仅仅4年时间,便下降了44.9%。在12月份公布的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中,山东省位居环境整治指数全国排名前5位。这份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编制的指数,客观反映了我省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在内的环境整治方面进行的不懈努力。也是这些努力才保证了2017年秋冬季,特别是进入取暖季以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由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从“稀客”变成了“常客”;使人民群众对环保的满意度、对环境的幸福感大幅提升,使人民群众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成效点赞的多了,对雾霾天气抱怨的少了;对党和政府全力治霾的努力赞许的多了,对政府环境保护不作为批评的少了。
  秋冬以来“好气质”的出现,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铁腕治污不动摇不懈怠、加大投入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自上而下的环保督查整改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好气质的实现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痛苦的抉择。我省2017年秋冬以来实现“好气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7年以来,针对我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省委常委会先后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召开6次专题会进行研究,如果把包括部署环保工作的省委常委会算在内,则有16次之多。开会研究是首要任务,关键是决策落实。对于重大环境保护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调度、狠抓落实,据统计,2017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对环保工作作出批示100多次,分管省长作出批示150多次。
  铁腕治污不懈怠。2017年以来,针对我省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新一届省委不等不靠,在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前就提前动手谋划,在7月份召开了高规格的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又制订了实施细则,展现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更优美环境需要的决心和信心,开展铁腕治污不动摇。如针对“散乱污”企业开展综合整治,截至12月20日,全省17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85144家,已经完成整治的达到84944家,整治完成率高达99.77%。我省是燃煤大省,约占全国的12%,针对燃煤小锅炉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全省共排查淘汰燃煤小锅炉38953台,完成率高达100%,实现了燃煤小锅炉“清零”。
  加大投入促整改提升。山东省虽然是经济大省,但是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黑等问题比较严重,传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0%,重化工业又占70%,山东省的一次性能源以煤炭为主,占比超过70%,且煤炭消费总量高居全国首位。这样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要开展大气治理,自然需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完善环境治理设施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效率提升。据统计,山东省级财政投入9亿元对7个传输通道城市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进行补贴。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省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合计249台,共计7615万千瓦;而单机1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和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也分别完成822台和1147台,完成率分别为97.3%和91.8%。针对用煤大户汽车运煤产生的污染问题,我省通过加快铁路入厂建设进度,推动用煤大户建设入厂铁路,改汽运煤为铁路运煤,预计这些铁路建成使用后,可以实现货运能力1.1亿吨,相当于110万辆(次)的柴油货车运力,这将极大减少因煤炭运输而产生的大气污染。
  加强督办整改保环境。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很多排污主体存在偷排、造假、隐瞒等机会主义行为。2017年,我省借助中央环保督察机遇,对各市及区县加强督办力度,促进地方整改。截至10月31日,中央督察组交办的8170件环境举报已经全部办结,责令整改10073家,立案处罚1471家,立案侦查61件,拘留76人,约谈1186人,问责1268人,对地方政府、排污企业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同时,我省根据大气环境状况,针对重污染天气,适时启动污染防治应急响应,确保不出现大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据统计,进入10月份以来,山东先后启动5次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共停产企业26612家次,限产企业15976家次,停工工地10295个次,累计出动环保系统执法人员102951人次,检查企业128627家次,检查施工工地31989个次。
  我省延续好天气、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基础在不断夯实,向好态势会趋于稳固
  针对2017年大气环境出现的变化,民众在赞许和享受空气质量变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惑:秋冬季以来的好天气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雾霾天气会不会“卷土重来”?笔者认为,我省延续好天气、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基础在不断夯实,向好态势会趋于稳固;同时,严厉治污不会改变全省经济发展态势,从长期来看会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环保红利。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共识在不断增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为我省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各级环保督察以及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充分展示了党中央、省委开展环境治理的前所未有的决心、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成效,传播了绿色发展理念,展示了保护环境的坚强决心和意志,这些都必然使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形成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在不断健全。环境保护的效果能不能长期持续,根本上要看制度的约束和刚性。从国家层面来看,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史上最严”环保法修订、环保督查实现省域全覆盖等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而我省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山东环境治理的实践,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环境保护约谈办法》、率先推行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规范,这些都为巩固环境治理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取得实效。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问题。大规模投入、大规模排放、大规模污染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各类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新一届省委班子提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并把生态环保作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之一,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将会是重要发展方向。同时,2016年山东产业结构已经总体实现了“三二一”的转变,我们正积极推进外电入鲁、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工程等措施,环保、安全等产业淘汰的标准得到有效贯彻,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这些都能够为我省避免环境治理影响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奠定基础。而2017年1-11月份,山东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3.5%,连续四个月保持下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连续5个月保持下降态势,这些都说明我省绿色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夯实。
  四是明显的环境治理成效有助于推动治理常态化和带来环保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强烈,2017年以来对大气污染严厉治理带来的“好气质”,使民众、企业、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大气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一方面会坚定社会各界推进环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也会增强社会各界对环境治理的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为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奠定社会基础。同时,通过环保标准等推动去产能,能够使一些低端、落后、高污染、“散乱污”的产能淘汰掉,净化市场空间,为那些高端、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壮大提供基础。因此,环境治理效果的显现,能够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环保红利。
  五是社会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和公共产品属性,因此,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是世界发达国家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经验。近年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多元化的“大环保”格局,正在我省加速形成。特别是2017年开展的环保督查,成为我省“大环保”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极大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包括大气污染治理在内的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社会民众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
  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但客观来说,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环境污染不是一日造成,环境治理也不可能一日完成,而且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因此,2017年秋冬以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好天气,虽然有“基本面”的支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某些特殊条件下雾霾等重污染天气再次出现的可能。环境治理从长期看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为经济发展产生环保红利。但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一些企业的关停。但这都是值得的,是经济发展淬火成钢、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信心、决心,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清醒认识,对空气污染反弹保持足够警惕,不能有丝毫放松,同时,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