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些事,莱芜走在全省前列

2017-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今年莱芜经济明显向好提速。图为:泰钢集团工人正在进行焊接工作。
  莱芜在全省率先成立招才局。图为:“雪野国际人才论坛”现场。
  全省首个清洁能源小镇落户莱芜。图为:正在建设中的中德清洁能源小镇。
  莱芜打响扶贫攻坚战。图为:莱城羊里镇北留村蒜黄种植扶贫大棚。
  莱芜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亓秀宝 郑双双 亓竹冉
  2017年,莱芜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莱芜市锐意创新,勇于争先,通过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让众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让莱芜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今年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着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使各领域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宾引客,推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向莱芜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得到有效培育;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得到有效促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改革创新激发释放发展活力;突出抓好财税金融、城镇建设、民生保障、社会建设,使其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宜居城市打造等。
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截至今年10月份,莱芜市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88%,利税总额同比增长136.8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8.30%。这3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另外,同期税收总收入同比增长39.2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13%,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
  据莱芜市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该市经济运行向好,令人振奋的全年数据依然可期。截至10月底,全市非钢产业占比提升到61.1%,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交出的出色成绩单,表明莱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的改革成效正在显现。

2.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11月14日,莱芜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创城期间,全市共拆迁“马路市场”23处,拆除违法建筑1600多处,面积约13.5万余平方米,拆除各类条幅、落地广告牌等9000多处。
  通过创城,解决了一系列社会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民生工程得到了有力保障,整体提升了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水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10月10日,莱芜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核,以山脉为屏,以道路、水系和农田林网为脉,以公园、游园为点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了莱芜生态建设的新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36.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平方米,有森林公园8处、湿地公园6处。

4.成立全省首家地级市招才局
  9月4日,莱芜市成立市招才局,通过“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方式进行组建,与市人才办合署办公,统筹整合全市人才职能、政策、资金、力量,集中做好招才引智的工作。
  今年以来,建设未来30小镇—山东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2亿元的人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170余张。截至12月,实质性引进“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0余名,与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达成签约意向。
  莱芜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第一个成立招才局,并实现市、区两级全覆盖,通过树立大人才观,营造好人才环境,力争形成中小城市引才的“莱芜模式”。
5.在全省率先完成大部制改革
  11月,莱芜市启动新一轮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大市场监管、大农业部门体制的基础上,以“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大水务、大交通、大绿化体制格局。
  莱芜探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已有17年时间。大部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政府部门职能配置,完善了治理体系,提高了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6.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7月19日,莱芜市政府出台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方案,规范市属国有企业管理行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案提出,针对正常经营的企业,整建制地移交国资监管部门;针对破产改制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于名存实亡的企业,进行清算注销。
  截至11月,全市共62家国有企业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7.济莱高铁凸显“省会副中心”地位
  6月13日,济莱高铁项目工作推进会在莱芜召开,济莱高铁设计时速由25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项目先期开工段初步设计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年底开工建设。济莱高铁的建设,进一步凸显了其“省会副中心”地位。
  济莱高铁建设项目线路西起济南东客站,向东经章丘区,向南经莱芜市雪野旅游区、经济开发区、莱城区、高新区,终至钢城区,莱芜段线长63.8公里,投资约82.9亿元。

8.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
  4月1日,莱芜市科技局启动实施了全省首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扶持工程,每年遴选30家左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小巨人”培育对象进行重点扶持。
  工程自启动以来,莱芜市科技局已培育2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政府委托贷款2750万元,撬动金融信贷资金跟投2.52亿元。
9.节水灌溉产业市场份额全省第一
  2017年,莱芜市节水灌溉产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占全省市场份额的80%,位居全省第一,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应用和器材生产规模处于全国前列。
  2013年,山东省节水灌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户莱芜市,联盟成员单位达62家。今年,莱芜市生产企业突破了“微滴灌自动控制技术设备及操作系统”“水肥一体化远程自动控制”等7项关键技术,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件,申报并授权专利21件。

10.建立全省首个清洁能源小镇
  今年,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共同建设三个中德特色小镇,其中唯一一个以清洁能源产业定位的特色小镇落户莱芜。截至目前,中德清洁能源小镇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占计划的102%;新建成车间面积6.6万平方米,占计划的110%;建成办公楼5100平方米,占计划的255%。
  中德清洁能源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完成投资5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利税30亿元,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创新、历史人文特色鲜明的清洁能源制造业基地。
11.建成省首家网上党群服务中心
  11月10日,全省第一家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在莱芜市投入试运行,达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包含党务、民政、计生、救济、综合治理、物业等多项业务,党员、群众凭借手机号便可快捷地登录平台办理,可进行预约或在线办理业务。
  目前,莱芜市12处党群服务中心已同步开通试运行,覆盖面达84万人,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了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2.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四个统一”
  2月21日,莱芜市组织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功能设置、统一考核体系。
  目前,“四个统一”已经在所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实行,既增加了党群服务中心辨识度,又为党员、群众办理业务带来便利,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13.“庭院扶贫”成扶贫示范模式
  今年,莱芜市扶贫办利用农村闲置庭院和厂房,吸纳80%的贫困户从事庭院种养,开展蒜黄种植、獭兔养殖、柳编等9类庭院扶贫项目,年新增收入4000多元,开创了“莱芜式庭院扶贫”,并成全省特有扶贫示范模式。
  一年来,全市从事庭院种养殖的贫困户1.2万多户,涵盖近500个村;设立扶贫车间200多个,3000多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托管方式让其有稳定收入。全市已完成年初省定9900人的脱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