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生

光伏项目结合其他产业的扶贫模式覆盖镇域

黄前镇贫困户有了“阳光”收入

2017-12-15 作者: 郑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徐文莉

  12月11日,冬日的上午洒满阳光。走进泰山景区黄前镇刘家峪村村委大院,一块块银色的光伏板像鱼鳞一样呈方阵排列着,仰角朝南面向天空,吸收着冬日大山里温暖的阳光。上午一上班,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孙启平拿着一个小本本,一边记录着电表盒上飞快旋转的发电数字,一边心里乐开了花。
光伏扶贫项目送温暖
  刘家峪村因大山阻隔,村民一直靠外出务工和栽种核桃、栗子等苗木换取收入。自从有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村民们有了生活的新希望。
  “光伏板发的电会并网直接输送给电网,电网会再按照发电度数支付电费。”孙启平说,黄前镇在刘家峪村确立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后,村委在位于山梁上的村委大院分两批次建起了5KW和35KW的光伏发电板,又根据村贫困户的情况分档,把收益一次性覆盖到全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手中。光伏发电是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能为贫困户快速创造稳定收入。截至11月末,刘家峪村光伏项目已发电16693度,获得收益近2万元。
  “从来没想过,晒着太阳也能挣到钱。”刘家峪村村民王学香家庭比较困难,前几年丈夫因病去世了,现在大女儿读高中,小女儿才上幼儿园。考虑到她家的特殊情况,村里将其列为重点帮助对象。截至11月,看着卡里多出来的9460元钱,王学香切实感受到了光伏扶贫项目带来的温暖。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城里的好心人和王学香的两个孩子结起对子,每月会分别资助孩子们一笔生活费,学校也为其减免了部分学杂费,一系列帮助减轻了这个家庭的负担。
产业结合实现“1+1>2”
  如今,光伏项目和其他产业结合的扶贫模式已经在黄前镇遍地开花,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从刘家峪村出发沿着弯曲的山路行驶,记者又来到泰山景区黄前镇石屋志村。
  2017年石屋志村为节约资金,让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村两委经开会决定将林果加工项目与光伏发电项目结合,建设钢架棚,在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棚下建设林果筛选包装车间,实现“一棚多用”,“林果车间”+“电商销售”产业模式,实现了“光伏+车间”双向收入,达到“1+1>2”的效果,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边干一边练,从门外汉到店小二,我们一点点跟着培训老师仔细学,网店终于开了起来。”景区黄前镇石屋志村第一书记褚立辉说,石屋志村地处黄前镇北部,山大沟深,是个省级贫困村。现在,除了借助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村委会还苦心学习经营“淘实惠”电商平台,组织贫困户来村委帮助村民买卖林果和化肥等物品,赚取差价。经过一段时间尝试,石屋志村的网络店铺经营得有模有样。
  今年,村里的林果车间吸纳贫困户5人入社务工,帮助筛选樱桃,工资每小时12元,为贫困户如期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经过山泉水滋养的石屋志樱桃卖向了全国,优质大樱桃最贵时售价近50块钱一斤。通过直接和厂家谈判拿货,“淘实惠”电商平台盈余之外,村民从平台上买到的化肥一袋子还能便宜10块钱,村里还能帮着送货上门,享受的服务更加实惠便捷。
新项目创出新路子
  记者从黄前镇政府了解到,黄前镇2016年有省级贫困村5个,市级贫困村4个,一般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1291户2718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上实行“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共成立驻村工作队25个,安排联户干部92人,形成了“5+3”全覆盖包保体系。
  如今,黄前镇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特色旅游业、特色种养业、“互联网+扶贫”百花齐放,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金融扶贫、社会帮扶、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亮点纷呈。大地村“鱼菜共生生态旅游”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以后将成为泰城游客观光休闲好去处,泰安市鲁普耐特绳网有限公司无偿向大地村集体捐赠了60台绳网加工机械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后,鲁普耐特将优先提供订单、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大地村增收致富。宋家庄村泰安百迪特服饰有限公司争取“富民生产贷”20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有效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一个个扶贫项目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创出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