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国内

2017-1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从裂变到蝶变:痕迹工作法带来的成效
  □于洋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得赶紧跟它合个影。”11月27日,青岛李沧70岁的市民刘安礼高兴地说,去年12月16日,沧口商业大厦这个停滞25年的烂尾项目,正式复工建设,让周边不少居民充满了期待。
  “我们能和院士成为邻居!在李村河遛弯就能遇到院士,这像做梦一样!”李家上流社区60多岁的居民李会晓自豪地说。
  “夏天,李村河里荷花和睡莲盛开,河道两边绿树成荫,缓缓流动的河水带来清凉与舒爽,来附近工作或者购物的市民,都可以在河边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惬意。”李沧区建管局基建科工作人员王树忠如是谈道。而今年8月份,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全面竣工。
  这一切,正慢慢发生在被称为“城乡接合部”的沧海青城——李沧。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李沧干部不断被激发出来的干事创业热情与激情。
  
  干部,要有“干”的意识
  搬迁了48家工业企业,地区生产总值砍掉了近40亿元;青钢、一汽和碱业搬迁,影响区税收近1个亿……“宁要市南一张床,不要李沧一间房”“李沧不行了”等嘲讽之声不绝于耳,李沧干部中间也出现了“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的疑问。
  李沧,迫切需要改变。
  要把李沧干部的士气给提起来,让干部知道每天该干什么。去年以来,李沧区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探索推行“每日一事”痕迹工作法,即每天下午五点半之前,上到区领导、下到社区负责人、重点项目工作人员等1027名干部都要提报当天每日一项主要工作,就像晒朋友圈一样,全区各个层级的干部都看得到,主要领导干部还可以对分管领域干部进行批示、回复。同时,构筑“每周一悟”和“每月一讲”模块,各个层面的干部将每个周的心得体会和工作遇到的困难“亮”出来,区主要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讲工作、讲想法,让干部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搭建起干部交流的载体平台。
  “痕迹工作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催着干部往前跑,让每一名干部每天琢磨应该干点什么、怎么干,这给我们企业办事吃了定心丸。”负责沧口商业大厦复建的项目执行经理王培富说道。
  截至目前,李沧完成了多个外界所谓的“不可能”:三次动议搬迁均未成功的百年李村大集——800余户业主两天内全部迁走;55天时间完成了80余户居民拆迁协议签订,不少是“将军楼”,为青岛的断头路——深圳路打通创造了条件;成功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75名院士签约入驻,其中,54名是外籍院士。
  李沧,这座青北小城,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裂变”。
  
  干部,要有“干”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不能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为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反对为官不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李沧适时出台了“每季一评”制度。即每个季度举办区内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实地观摩全区部分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场打分,当场出成绩。对于项目进度滞后、工作完成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对工作表现突出、工作成绩优异的记三等功奖励。今年以来,累计记功嘉奖、通报表扬36个单位、51人次,看实绩、比贡献的导向更加明确。
  与此同时,李沧还配套出台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20条”“干部容错免责10条”“干部不得提拔重用的情形20条”“干部署名推荐办法15条”等系列制度措施,配套每日一事、每周一悟、每月一讲、每季一评的“四个一痕迹工作法”,真正把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了起来。现在,李沧的干部是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精气神。
  李沧,这座沧海青城,正在这种提气干事的氛围中实现着“蝶变”。
从“无中生有”到院士港精神
  □纪明涛
  
  11月24日,走进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楼会议室,朴素的墙上镌刻着“直面问题、排除万难、无中生有、始终顶尖”16个鲜红的大字,这既是院士港“无中生有”拼搏奋斗历程的真是写照,更是引领院士港未来发展的精神向导。
  遥想一年前,面对着“崭新”的烂尾楼,如何发展这一沉重的命题像钉子一样钉在李沧区委、区政府的身上、痛在李沧干部心中,是昂起头的厚积薄发还是低下头的悄无声息,那一刻,只需领路人的一点星火,就是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
  
  从“无”到“有”,是信念的力量
  在老企业搬迁,淘汰落后产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岛市主城区的李沧,失去青钢、碱业等传统大型企业的带动,如何稳住经济、发展经济,这不仅是李沧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很多老城区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李沧区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在一片烂尾楼中创造性地开辟了青岛国际院士港。为什么要选择建设院士港,而且是在区级层面最薄弱的李沧区,用区委书记王希静的回答来讲“这是趋势的选择,更是信念的力量”,正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摸准了人才和科技这一关键脉搏,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坚定信念,院士港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
  
  从“1”到“75”,是拼命的结果
  万事开头难,当初引进一名千人计划专家都要费尽周折、舟车劳顿,何况引进一名院士,“与其仰望,不如实干”,当周寿桓院士第一个签约院士港时,回首发现已经付出了180多个日日夜夜。迈出第一步的成功变成了更大的激励,院士港的战士们披星戴月、马不停蹄,曾经2天时间奔赴三地,与3位院士见面洽谈。2017年大年初三,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欢庆中时,区委书记亲自带队远赴海南、广州、湖南,给院士拜年,送去李沧人民最诚挚最坚定的祝福。
  李沧干部正是在这拼命精神引领下,在短短一年里引来75位顶尖院士筑巢发展,也正是在拼命精神引领下,如今出短差“当天去当天回”成为李沧干部的真实践行。
  
  从“0”到“19”,是发展的意愿
  当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成功举办,一次性签约33名院士时,前行路上有了更多的鲜花和掌声,但李沧区委、区政府却压力倍增,开弓没有回头箭,院士港的建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怎样才能成功?铺满鲜花的路上可能随时都有陷阱,只有前有引擎后有推动,院士港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为此,李沧紧紧抓住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进市到省赴京,争取多方面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三个月,争取到了中科院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并要求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支持院士港建设的意见,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加快院士港建设发展事宜。2017年11月,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关于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的意见》正式下发,19条意见,每条都关切院士港的未来,每条都体现全省上下的发展意愿。这19条意见,提振了信心,更坚定了信念。
  
  从“感动院士”到“被院士感动”,
  是“大道相通”
  在追求事业发展道路上,大道是相通的。在引进院士的道路上,李沧干部却一次次被院士所感动。与袁隆平院士接触多了才知道,想找到袁老,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实验室。87岁高龄的袁老忙时一天能飞三地。2017年春节期间,马伟明院士是在实验室度过的。Park(帕克)院士曾患癌症,治愈后,即使家人反对,也没有阻挡他在院士港创业的决心。在引进院士的过程中,让李沧干部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院士,因为他们为了事业付出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他们用领先的技术和执着的奋斗诠释了院士头上的光环,这个光环很光鲜、但很艰辛。
  如果说一年前院士港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未来面对的只有“成长”,就像正在拔地而起的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李沧干部必将顺势而为、积极作为,为李沧的明天助力前行。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开选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现面向区外机关事业单位副科级及以下在职在编人员,公开选聘工作人员30名,其中:文字工作人员20名、专业研究人员10人。
  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2日上午9:00—12月14日下午5:00。详情请登录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方网站(中文域名:潍坊·滨海)查询。
  
  潍坊滨海区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