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大肚型肥胖易引发高侵袭性乳腺癌

2017-12-07 作者: 王凯 通讯员 张瑞雪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凯 通讯员 张瑞雪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我国科学家团队,经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并在美国《肿瘤学家》(《The Oncologist》)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不同的肥胖类型,可能引发的乳腺癌亚型也将不同。
  肥胖会增加乳腺癌风险。据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泰山学者余之刚教授介绍,此次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主要从中国北方和东部地区11个省市21家医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439对由25~70岁汉族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和健康女性构成的对照组,重点从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四个指标进行研究,经换算获得原始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并据此分为周围型肥胖(BMI值高,脂肪主要堆积在全身、四肢、臀部和大腿等皮下)和中心型肥胖(WHR高,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及内脏器官)两类人群,对照激素治疗敏感与否,确定其与发生乳腺癌风险的关系。
  研究发现,单纯型肥胖更容易增加患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风险,中心型肥胖仅增加患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风险。在不考虑其他危险因素的前提下,身高体重指数大于28的单纯型肥胖女性更易发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其风险增加56%;如果是绝经前女性,其风险增加112%。身高体重指数是一种衡量胖瘦的常用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指数介于18.0—24.0是正常体重。腰臀比大于0.85的中心型肥胖女性更易发生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的风险分别增加38%和125%。即便身高体重指数正常,如果腰臀比增大,同样面临更高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风险。
  余之刚认为,单纯型肥胖更多表现为皮下脂肪增多,中心型肥胖更多表现为内脏脂肪增多。由于皮下脂肪更多参与雌激素转化,可能更易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生;内脏脂肪更多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非雌激素依赖性通路有关,就可能更易促进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发生。
  之前的研究认为,肥胖可能更容易发生阳性乳腺癌,引起雌激素变化进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目前,以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为代表的化学药物预防乳腺癌,可使高危人群发病率下降31%至67%,但仅能预防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不能预防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
  而本次研究发现并不那么简单:对于不同肥胖类型女性,肥胖类型不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不同,所需要化学预防策略也大为不同。就肥胖人群而言,控制肥胖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尤其对单独肚子大,整体并不胖,即体重指数正常,但是腰臀比较高的中心型肥胖女性,即使体重指数不高,腰臀比较高的女性人群更需关注,这类人群罹患恶性程度较高的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风险较高,更加需要关注体重管理,通过锻炼、饮食控制、生活方式改变,来控制乳腺癌发生,更加经济、科学、有效。
  研究使肥胖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研究领域获得新进展。证实乳腺癌发生及其恶性程度不仅与雌性激素有关,还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有关;肥胖类型不同和不同的乳腺癌类型相关联的关系也不同,大大拓宽了肥胖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余之刚提醒,乳腺癌预防,对肥胖女性采用他莫昔芬化学药物预防之前应充分、谨慎评估,特别是其发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风险,而对中心型肥胖的女性,采取他莫昔芬化学预防更需要慎重、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