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种感化力量

2017-11-24 作者: 姜国乐 吕光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吕光社

  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城子村是个纯山区村,位置偏僻,山路崎岖,离县城足有20公里,但乡村儒学讲堂义工讲师王春始终坚持每周去这个小山村义务讲课,中午就和村里的老人一起做顿简单饭吃。两年多来,电动四轮车已跑坏两辆。11月15日,说及钟情小城子村的原因,王春老人感慨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蕴含着做人行事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感化,让我和村民走在了一起。”
  今年66岁的王春是泗水县园林局的一名退休职工。4年前,他在县老年大学上课,“乡村儒学讲堂”发起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所讲的“孝悌忠信、人伦道德”等儒家思想,深深地拨动了他的心弦。2015年,王春成为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的义工讲师,圣水峪镇茅沃村、金庄镇金峪社区、中册镇黄土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也留下了他的声音,后来主要联系圣水峪镇小城子村。
  小城子村人均耕地不足四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生,村子里多是老人和儿童,参加乡村儒学讲堂的也多是老人,他们不仅想听圣贤的动人故事,更需要听听知心话。孔融让梨、子路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孟母三迁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感染了村民,王春也由此走进了他们心里。
  当陈忠元老人拄着双拐艰难地走进教室,王春走上去,扶住老人,老人说他自己动过三次手术,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看看,生活十分艰难。听完老人的话,王春从裤兜里掏出仅有的200元钱给他,感动得老人直哭。从那以后,乡村儒学讲堂里常出现陈忠元拄着双拐听课的身影。孤寡老人陈本泉棉袄脏得发光发亮,王春见了,记在心里。再来讲课时,王春为他带来了一件新棉袄,老人高兴坏了。陈本京老人患有中风,行动不便,老伴已故,儿子在外打工,地里的花生无人收。听说后,王春发动村里七八个老人去帮他拔花生……
  王春不仅用传统文化故事感染村民,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村民。每次去小城子村,他都是提前买好肉、白菜、豆腐等,讲完课就与村里的老人一起吃饭,有时多达三四十个人。问及为什么这样做,王春两眼湿润了:“讲一些高深的道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乡亲们未必听得懂,也未必爱听。但身体力行很重要,以谦和、严谨、忠实的操守,诚心诚意地践行儒家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召他们。这样,儒家思想才会在他们中间生根发芽。”
  据泗水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景凤介绍,自2014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乡村儒学讲堂以来,现已建立130多个教学点,其中示范点25个。目前,县里以邀请国学专家培训乡村儒学讲师为主,变过去儒学专家讲为志愿者来“唱戏”,使“乡村儒学讲堂”常态化、正规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进而带动村风民风进一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