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集团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海外业务成果丰硕

用中国动力构建国际“朋友圈”

2017-11-24 作者: 杨国胜 张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 蓓
  
  “我参观过全球很多企业,今天的潍柴之行,让我十分震撼!”11月17日,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鲁斯塔姆·明尼哈诺夫在潍柴考察时如此评价。
  能让客人如此震撼,潍柴有什么“法宝”?
  在潍柴铸锻(二期)参观路线上,山东重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俯身用手掌抹地,手上干干净净。看到这里,明尼哈诺夫也忍不住弯身在地上用手抹了一把,也是干干净净。  潍柴的精益管理,就是这么自信。
  在280万公里无大修的潍柴功勋发动机面前,明尼哈诺夫停下脚步,驻足良久。在高速大马力发动机江湖,从国Ⅱ排放开始,潍柴稳居霸主,直至现在,江湖地位更加稳固。
  在上市两年,仍占据500+大马力高速发动机市场半壁江山的潍柴WP13前,谭旭光说,我们的WP13没有仓库,生产出来后,直接运送给客户,直到现在,仍然供不应求。
  潍柴的全系国六动力已经准备就绪,现场还展出许多神秘新品。谭旭光幽默地对客人说,这些神秘新品是首次展示,只给你们展示,别人想看也看不到。
  这些“法宝”,引得明尼哈诺夫频频用手机拍照,竖起大拇指为潍柴点赞。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俄罗斯市场是潍柴的战略市场之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近几年,潍柴以开放包容的理念,通过实施资本并购、海外投资设厂、技术输出、出口贸易等策略,加速在北美、欧洲、独联体、东南亚、南亚等海外市场的布局,推进了国际化进程。
  在青岛港,一个个满载潍柴发动机CKD散件的集装箱,装船后发往印度那瓦西瓦港口。这些CKD散件,在潍柴印度浦那工厂,将组装成一台台坚强的“潍柴心”,为印度渔船出海提供最可靠的动力。
  在潍柴国际化进程中,潍柴印度公司自2014年11月正式投产,它是潍柴自主海外建厂的首次尝试,也标志着潍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拉开了海外“本地化”制造的序幕。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潍柴也抓住机遇,分别在印度、白俄罗斯筹建了发动机生产基地,产品已经销售到俄罗斯、南非、秘鲁、越南、印度尼西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量的90%以上。今年9月份,潍柴在“一带一路”又传来喜讯,潍柴集团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结束10年恋爱长跑正式结婚——潍柴马兹合资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了进驻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的第20家企业。
  布局海外紧跟“一带一路”倡议,而潍柴一系列国际化并购早已开始。2009年以来,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与意大利法拉帝公司、德国凯傲集团及林德液压战略合作,通过海外布局实现精准发力、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2016年,潍柴子公司全资收购美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德马泰克公司,今年4月份,潍柴战略投资Power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Inc.(“PSI公司”),正式进入北美动力系统市场,初步完成了全球化的布局规划。当前,潍柴在“一带一路”上的海外项目营收已占整个集团的四成以上。
  收获的不只这些,通过走出去,潍柴实现了品牌全球化、技术高端化、产品多元化,潍柴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发动机公司,是与发动机相关多元的产业集团。
  “我们已经掌握了多项国际尖端技术,像游艇技术、液压技术、大功率发动机技术等多项国际尖端技术,在发动机板块,搭建起了从2升到579升,功率覆盖从30千瓦到9000千瓦的全系列全领域的发动机产品。”潍柴应用工程总监肖奇胜直言。
  这几年,潍柴集团的海外投资超过300亿元,拥有2万多名海外员工,分布在欧洲、非洲、中东、南亚等地。为了让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发展,潍柴集团提出了“开放包容、存异求同”的合作理念。因为,在谭旭光看来:“中国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既非单纯收个工厂、买个技术这么简单,更非恶意并购、以一种企业文化去消灭另一种企业文化,而是通过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共同繁荣。若要实现产业协同,首先就要实现人的融合、文化的融合。”
  “在今后的国际化发展中,潍柴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输出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谭旭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