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在离碉堡仅30米的开阔地上,他中弹了。他艰难地一点点向前爬去,趁着重机枪停火的瞬间,突然扑上去将炸药包放在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索……

舍身炸碉堡 军鞋寄哀思

2017-1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郑闽江 孙庆英 陈巨慧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有个锡腊营村,相传村民的祖先是古代为皇家腊月祭祀烧制锡器的匠人,村子由此得名,村里也有不少手艺人。1919年,村里木匠于秀玉膝下添了个儿子,取名于传习。
  于传习自幼就表现出了对读书认字的兴趣,尽管家道贫寒,于家还是节衣缩食把他送到了远近闻名的临淄西关小学读书。西关小学校长李人凤早就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教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们灌输爱国教育和新潮进步理念,在他的影响下,于传习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大志向。
  成年后的于传习早早地娶了郑海凤为妻。新媳妇种地喂猪,料理家务,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于传习专心读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每到农忙时节和假期就回来帮忙,还给媳妇讲学堂里的新鲜事,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种平静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先是传说东北进来了日本鬼子杀人放火,后来日本鬼子侵入山东,村里人感到了恐慌:这里是平原,有贯穿东西南北的胶济铁路,说不定哪天,如狼似虎的鬼子就会杀进村子。
  1938年刚进入7月的一天,于传习匆匆回家,顾不得擦满头的汗,就告诉媳妇要去当八路。郑海凤没吃惊,丈夫每次从学校回来都会给她讲日寇侵略中国的暴行,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宣讲活动。临淄城里,李人凤已经组织成立了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开始武装抵抗日本侵略,郑海凤的弟弟郑海亭也是其中一员。
  由于家里需要于传习这个精壮劳力,他没能第一时间参加到打鬼子的队伍中。一心想当八路的他,秘密串联了于传禄、邵永庆等几个年轻人,到处打听部队的消息。后来,同村已经参加清河区武工队的高洪德,指引他们去长山投奔八路军。
  当时,发动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已经改编成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杨国夫任司令员。当于传习他们走到卫固镇时,发现空地上集合着一列列穿灰色军装的整齐队伍,一个有外地口音的首长正在讲长征、延安、红军等内容。那个首长的话刚说完,于传习就跑过去,指着面前的队伍说:“我要参加这个队伍。”讲话的首长正是老乡口中的“八路头儿”杨国夫,听说于传习上过西关小学,很是喜欢,便把他留在了自己兼任营长的特务营。从此,于传习改名于俊杰。
  当时,杨国夫正准备去临淄改编李人凤的部队,还没出发就接到报告,从淄博张店来了100多个鬼子和汉奸。杨国夫当即决定打个胜仗以振军威。战斗一打响,杨国夫拎着手枪冲在最前面,有了老红军做榜样,刚入伍两天的于俊杰也变得勇敢起来,举着大刀冲上去砍伤了一个敌人。
  李人凤的学生军训团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十团改编之后的第一场战斗就是攻打临淄城。战斗由杨国夫指挥,战斗一打响,于俊杰就随着突击队悄悄从临淄西门北面的隧道入城攻占了西门。战斗中,于俊杰身上背着一支枪,手上拿着一支枪,一边冲一边射击,俨然是训练有素的老兵了。
  随后的日子里,于俊杰虚心学习,勤学苦练,在破袭胶济铁路、济南外围袭击战等一系列战斗中,很快领会了平原游击战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参军不到一年,于俊杰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八路军综合了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等多方面的任务,这就要求来自工农的兵员边打仗边提高文化水平,受过高小教育的于俊杰自然而然成了连里的文化教员。每次战斗,这个文质彬彬的教员总是冲在前面,让战友们很受鼓舞,就连杨国夫司令员也特意表扬过他的勇敢。
  1939年11月,我军在寿光北侧的清水泊成立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当地土顽张景月等部经常袭扰根据地。为了教训这些土顽,八路军出兵东征,把敌人引进了设在郎家营的埋伏圈,担任连指导员的于俊杰率部冲锋,面对面和敌人拼刺刀,全歼了敌人。随后,于俊杰和战友们一直打到弥河两岸,吓得敌人再也不敢轻易出动了。
  1943年6月,敌人妄图“蚕食”我根据地,在清河区先后修碉堡、岗楼达1200多座,据点300多个,就连我军区司令部常驻的北隋、牛家庄也安了据点,根据地仅剩黄河入海口附近不大的一块地方,八路军主力只能分散转战于碉堡岗楼之间,行动非常困难。于是,山东军区下达了反“蚕食”命令,清河军区大规模反击敌人的战斗打响了。于俊杰所在的军区直属团三营及兄弟部队,运用爆破、夜战、急袭、坑道作业这些有效的战术手段,连续摧毁敌人的各个据点、碉堡和岗楼,一时间敌占区各个据点爆炸声此起彼伏,捷报频传。
  北隋据点是此次反扫荡的主要目标之一。据点、碉堡、岗楼十分坚固,有两个营敌人看守,易守难攻,担任外线作战的县大队区小队攻击过几次都没有打下来。1943年6月24日夜,直属团三营和特务营包围了据点,战前刚担任营教导员的于俊杰建议把炸药包的份量加大,这样爆炸威力大一些,并亲自跟随爆破队一起战斗。
  连接炸毁几个岗楼后,部队被主碉堡的重机枪压住了,同时,敌人的增援部队也已经赶来,我军腹背受敌,必须速战速决。
  眼看着又有几个战士倒在炸碉堡的路上,观察多时的于俊杰一跃而起,抱着炸药包,巧妙地利用射击死角快速接近碉堡。在离碉堡仅30米的开阔地上,他也中弹了。他艰难地一点点向前爬去,趁着重机枪停火的瞬间,突然扑上去将炸药包放在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索。敌人的机枪哑了,部队冲上去全歼了守敌,于俊杰却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起来……
  战后,郑海亭曾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去给于俊杰及皇城几个村的烈士移灵,但都没有找到掩埋烈士的墓地,后来才知道已被日伪军土顽拔了木牌,平了坟墓,扬了遗体。
  自从参军后,于俊杰再也没有回过家,有时部队半夜行军从锡腊营村路过,于俊杰也是过家门而不入。生不见人,死没见尸,郑海凤不肯相信那个结实精干、有文化有见识的丈夫没有了,她仍然给丈夫每年做两双军鞋,遇到过路的部队,她便拿出做好的鞋托人捎给丈夫:“俺家的叫于俊杰,是八路杨司令的兵。同志,找不到他,鞋就给你吧。”
  直到1954年,被总政派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前身)学习的郑海亭,向华东军区询问于俊杰的下落,才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于俊杰同志已经在1943年6月牺牲了。不久,烈士证下发到郑海凤手中,那一天她落泪了。她把每次领到的烈士抚恤金珍藏在一本书里,依然靠自己日渐衰微的力气劳动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两双军鞋——那是对当八路军的丈夫于俊杰一辈子的追忆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