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科考回青

取得五方面主要科研成果

2017-11-17 作者: 薄克国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薄克国 报道   11月16日下午,我国新一代远洋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任务,返回青岛薛家岛母港。
  □记者 薄克国 报道
  本报青岛11月16日讯 今天下午,我国新一代远洋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任务,返回青岛薛家岛母港。
  该航次搭载了国内10个单位的1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该基金委项目首席科学家是“百人计划”研究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袁东亮,担任此次航次带队首席科学家的是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周慧。来自三个国家的29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此次科考任务,其中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国的3位留学生。
  航次历时33天,行程5200余海里,获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沉淀物的相关数据和样品。特别是针对棉兰老冷涡和哈马黑拉暖涡开展的多学科的同步观测试验,为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环流变异以及气候和环境效应提供了观测和基础数据支撑。
  航次完成全水深温盐深仪站位20个,2000米温盐深仪站位18个,走航可抛弃式温盐深仪站位22个,布放剖面浮标4套,投放58个探空气球。 
  袁东亮介绍,本航次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可归纳为五点:第一,首次在西边界流区开展了次中尺度过程观测试验。第二,首次获取了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深渊海的环境数据,对于理解大洋热量平衡和我国短期气候预报等,有重要意义。第三,开展了全水深海流和痕量元素的协同观测。进行了3个站位的全水深痕量元素采样,对于理解深渊海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第四,开展了棉兰老冷涡和哈马黑拉暖涡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这两个大涡旋位于西太平洋印尼海入口区,对于热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动力过程有重要影响。第五,获取了从近海到西太平洋的微塑料样品。此次航次获取了25个站点的海洋微塑料颗粒拖网样品,为查明微塑料在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观测支持,获得的样品对于科学家评估西太平洋环境污染情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航次成功回收潜标一套,并成功布放了物理水文和地质沉积物组合潜标两套。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0年开始设立“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目的是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西太平洋科研项目提供海洋科学考察的实验条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为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提供了科考船时和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