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市场办不好、群众又期盼的事情,政府不能缺位

齐河“六个最好”敲开棚改“铁核桃”

2017-10-31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王业婷 报道   齐河县车站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
  □记者 张海峰
  通讯员 郑军 王业婷 报道
  本报齐河讯 “以前住的平房低矮潮湿,现在换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楼房,还在原来的黄金地段,周围还新建了医院、学校,盼着赶紧住进去。”10月22日,在齐河晏城街棚户区项目建设现场,回迁居民赵龙很是兴奋。
  晏城街棚户区房子建成年代较为久远,住户密集度大,配套设施滞后,老居民房、商业用房、原单位用房错综复杂,而位于县城中心商业区,百姓期望值却越来越高。齐河此前虽实施了多轮城中村改造,但该村迟迟没有动静,是个十几年没有敲开的“铁核桃”。“之前10多家开发商多次到村里考察洽谈,他们算账后,认为盈利空间小,最后都打了退堂鼓。”晏城街村党支部书记张怀强说。
  市场办不好、群众又期盼的事情,政府不能缺位。今年县里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兜底,让利于民,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拆迁补偿政策,群众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回迁安置。该村列入其中,涉及470余户群众,将投资23亿元,规划原址高标准建设安置区、周边医院、城市综合体和学校等,并对院落面积置换,临时安置费,购买车位都给予充分优惠。很快拆迁签约户数就达到97%以上,2天就完成拆迁,腾出建设用地300余亩。
  齐河坚持依法棚改、阳光棚改、和谐棚改,本着“定最好的政策、选最好的位置、用最好的材料、建最好的质量、设最好的配套、给老百姓建最好的房子”的“六个最好”原则,对政策制定、建设选址、户型设计全程公示,由“拆迁工程”变“安居工程”;从丈量、评估还是补偿、安置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政策一致;实行“先建设后拆迁”,为老百姓选好位置、建好房子以后再上楼、交房,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80岁的李传亭老人是齐河三中东片区拆迁户之一,老人现在成了拆迁政策讲解员,他所居住的71平方米平房加上院落,置换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另外拿到了19万元的补偿金,现在每月每平方米还有10元的安置费。
  针对特别困难的棚改区群众,齐河坚持一手抓救助,一手抓帮扶,保证困难群众住得上楼、住得起楼;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物业管理同步配套,社区居委会同步组建。根据规划,齐河将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共涉及37个改造片区,2万6千余户群众,概算总投资95亿元,总回迁安置面积430万平方米。今年4个月间,齐河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拆迁42.6万平方米,涉及4000余户居民,实现“零上访”“无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