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国内

中小企业支撑德国经济“一枝独秀”

2017-10-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刘明礼

  ■提要
  德国经济在西方“一枝独秀”,与在所处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有很大关系。这些企业执著于专业化经营,重视技术创新和服务客户,谋求自身在行业中的长远发展。

  新闻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这方面,德国企业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学习。比如,与很多企业追求大而强不同,在德国,员工少于250人、总资产少于43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占德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企业“小而精、小而专”,在所处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被称为“隐形冠军”。

  金融危机以后,德国经济在西方“一枝独秀”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而支撑德国经济的企业,绝大多数并非是大型跨国公司,而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在德国,员工少于250人、总资产少于43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占德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企业“小而精、小而专”,虽然并不引人关注,但在所处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被称为“隐形冠军”。据统计,全球2764家中型领导企业中,德国占据了47%的比例。此外,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多个世界名牌,从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这些企业能够在全球具有如此强竞争力,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因素:
  首先,持续执著于专业化经营。从业务领域看,德国企业往往不贪大求全,认为多元化经营可能会分散公司的精力,将资源专注于某一领域,在这一领域长期占据领先地位,同时也不过度重视宣传,而是专心于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所在位置上看,德国的中小企业很多在乡村而不是城市,管理者和员工彼此熟悉而且关系亲密,企业不容易找到可替代的员工,员工也难跳槽到其他企业,劳资关系比较融洽,罢工也相比其他国家少见。这让企业主、管理者、员工都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企业的发展。
  这些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往往是价值链高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利润一般也比较丰厚。政府通过专利法、反垄断法等措施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些小企业主本身还是科学家或者发明家,对创新有极大的热情,保障企业的竞争力。欧洲专利局的数据显示,2003到2012年,德国拥有的欧洲专利数量超过13万个,排名高居第一,分别是法国、意大利、英国的2.3倍、4.4倍和4.7倍。
  其次,得益于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尤其是制造业的熟练技术工人。为了培养这样的实用人才,德国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中形成了独特的“双轨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大约有70%会选择双轨职业教育,也就是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和培训,一般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生必须达到特定的考核标准才能毕业。同时,学生还需要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这意味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基本确定,既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动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受到两者的欢迎。
  很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与熟练技术工人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地位有关。“蓝领”群体满足了国家制造业发展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一般在德国具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随着技术日臻熟练,收入也稳定增长,社会地位不比所谓白领差。德国的制造业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对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对企业来讲,可谓一“匠”难求,因而企业往往不愿解雇员工。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也是顶住经济压力,竭力避免裁减员工。因此,熟练工人进入企业后,职业稳定感和舒适感较强,愿意长期在企业中耕耘,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技术也就日益精湛。德国中小企业工人流动率较低,长期雇用关系常见,员工和企业实现了共赢。
  第三,得益于德国人务实、严谨的作风。德国人专心发展实业,而不是把兴趣转移到似乎利润更高的虚拟经济中去。德国的中小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服务客户,谋求自身在行业中的长远发展,并不把上市“圈钱”作为目标。金融危机前,当美国、英国沉迷于金融衍生品时,德国则专注于制造业,这帮助德国在金融危机后很快稳住阵脚。在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对于发展实业就更为执着。德国央行一位官员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定位,他认为“在德国,金融是实体经济的仆人”。
  总之,相对于德国而言,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命力、竞争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还有很多不足,如能立足国情同时适当借鉴德国经验,相信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