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泰

今年1—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勘探产业集群——

新泰泉沟:“小钻机”钻出“大产业”

2017-10-27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特色小镇看新泰
  ◆“今年5月,国家向丝路基金新增1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也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的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提起这个消息,新泰市勘探行业协会(下称勘探协会)会长马增俭有些激动。
  原来,被称为勘探之乡的新泰市泉沟镇此时正面临转型关键期,“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其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全镇1万多人从事勘探产业
  今年正月初七,新泰市泉沟镇果庄村,10辆车载着20台钻机和七八十个壮劳力,在鞭炮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37岁的徐翠林是其中一员,他的目的地是陕西洛川。西安到延安的高铁洛川段马上要修建,前期的地质勘探工作由包括徐翠林在内的团队来完成。这是徐翠林连续第十年跟着勘探队外出工作。
  从1986年勘探产业在泉沟镇兴起,像徐翠林这样在勘探行业里摸爬滚打一二十年的大有人在,钻机已成为村民谋生立业的工具。
  无论是戈壁荒漠,还是滩涂雪原,不管是公路高铁,还是桥隧云厦,一顶帐篷、一台钻机就是他们的家,勘探成了泉沟一代人的记忆。
  地质勘探是个辛苦活。“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在外差不多300天。”徐翠林说,由于修路筑桥工地常在荒郊野外,工作环境十分恶劣。
  勘探工作辛苦,但收入可观。“工人一般每天150元,记录一天240元,机长工资在280元到300元之间。在国外干挣得更多。”果庄村的马增彦是一个机组的机长,今年40岁的他干勘探已有15年。据他说,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能赚9万元左右。
  目前,全镇有1万多人从事勘探产业,涉及铁路、公路、机场、码头、核电、矿山等多个行业,足迹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50余个国家和地区。
“游击队”变“正规军”
  近年来,伴随国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泉沟镇地质勘探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的同时,无序发展带来的隐患开始显现。
  “首先是资质低,镇上队伍都是劳务资质,没有直接竞标资格,挣的就是苦力钱;然后是门槛低,竞争大,几个人短暂培训,就能熟练操作一台钻机;再就是行业自律弱,勘探队伍间常发生恶性竞争,影响行业形象;最后是工作环境差,年轻人不愿干,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队伍接续难,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泰市勘探行业协会会长马增俭说。
  为引导发展,做强产业,泉沟镇成立勘探协会,连续五年把地质勘探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精准发力,突出产业转型、队伍建设、协会建设三大重点。
  重点实施“四化”发展战略,以勘探协会为引领,推动企业借“一带一路”东风开拓海外市场,实现运作协会化。日前,当地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对标管理智能化。
  如今,泉沟镇在地质勘探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打越响,已与国内200余家勘探设计院所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中在国家某重点高铁项目900多千米的勘探线上,90%以上的地质勘探队伍来自泉沟镇。
  有2家企业具备了独立承揽工程的资格。资质提升后,平均一台钻机每年可提高收益2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勘探业将增加产值4亿元。
转型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与徐翠林他们同一天出发,果庄村36岁的周新普将远赴巴基斯坦作地质勘探。周新普说,不仅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总能找到泉沟勘探队的身影。“我昨天刚从孟加拉国回来,企业在孟加拉进行地质勘探,已经好几个月了,国外作业的话利润更高一些。”马增俭告诉记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泉沟镇地质勘探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泉沟镇地质勘探业先后承揽了巴基斯坦1号铁路、瓜达尔港、新马泰高铁、泰国高铁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足迹遍布加蓬、马尔代夫、印尼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工程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全长1726公里,连接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主动脉,如此宏伟的工程正是由泉沟镇地质勘探企业独立完成的地质勘探,并出具了关键的地质报告。
  “原先靠煤炭,现在我们瞄准富民强镇的总目标,依托地质勘探这一特色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泉沟镇党委书记史新国说。
  2016年,泉沟镇勘探产业实现产值近8亿元,利税1758万元,今年1—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同比增长13.8%,成为国内最大的勘探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