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高密

高密市针对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瓶颈制约,探寻破解良方——

优化软环境 培育新动能

2017-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李 鹏 王 翔
  
  高密市把解放思想作为软环境建设的“金钥匙”,针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瓶颈制约,不断探寻破解良方,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招商引资活力迸发,培育起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源。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精准招商
  潍坊沃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专注于海藻刺激素肥料生产的企业,其研发的海藻冲施肥、海藻生根剂等生物肥料,填补了省内空白。该公司注重科研投入,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有着密切的合作,为高密市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谈到为何落户高密时,公司创始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春德教授笑着说:“高密市的领导通过朋友了解到我这个项目后,根据项目的生产要求,事先确定好了厂址和合作商,然后带着团队和方案来找我谈合作,很难不让人心动啊!”
  王春德提到的朋友,是高密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鲁民,他是高密市引进的第一个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当被问及选定高密作为创业第一基地的原因时,他说:“高密对项目招引的思路清晰,配套完善,创业环境好。只要立足创新研发新产品,在这里肯定大有作为。我要动员更多的朋友来高密投资,把高密建成科技势力强、规模档次高的生物科技城。”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密市改变过去对招商项目“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的老思路,树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招引新理念,摸清产业链条实际需求,编印本地产业链缺失“重点项目清单”,精心筛选投资力度大、实力雄厚,且与高密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项目,“按图索骥”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方案,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
项目引进来,还要留得住
  高密市把政府职能部门的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员”,对落户的项目采取“五个一”推进办法,即:每一个重点项目由一名市领导分工包靠,一个牵头单位负责到底,建立一个推进小组全程跟踪服务,从项目对接、审批到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包到底。
  2017高密创新发展青岛对接会,高密市一次性签约过亿元项目20个,总投资额超过57亿元,项目投资方全部为青岛客商和企业。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技术创新部部长侯晓翠说:“从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回访,之后落实到企业的技术需求,然后到达成协议签约,一共不到一个周时间。这次与企业接洽、落地的速度是目前为止我们在成果转化工作过程当中最快的一次。高密市政府平台搭建得特别及时,而且跟进特别深入,我对我们后期更加深入和持续的合作充满信心。”
  为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高密市开通服务直通车、“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延时服务”等服务渠道,引导职能部门延伸服务触角,实现“送货上门”。该市税务部门针对企业建立了“一对一”联系制度,定期主动上门,实地走访了解企业诉求,面对面宣传辅导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提醒并指导企业及时进行退税申报,避免了纳税人出现漏申报问题。今年前三季度,为408户申报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42632万元,有效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压力。
壮大产业集群,增强抗风险能力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如果继续按照过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发展,风险极大,很有可能会因为“势单力薄”而被市场淘汰。对此,高密市采取壮大产业集群的办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是落实潍坊市着力打造‘产业强市’的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才能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高密市委书记杨建华说。
  高密市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安全防护、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分工、合作”理念,以帮助龙头企业换档升级为契机,利用龙头企业在品牌、市场、价格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优势,扶持本地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实现了产业规模和整体水平提升的“雁群效应”。
  目前,高密市已逐步发展起700亿级纺织服装、400亿级机械装备、200亿级劳保制鞋、百亿级化工建材、百亿级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也已渐成规模,各类企业发展到1211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纳税过百万元企业分别达到444家、16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