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北漂90后小医生远程指导妈妈就医——

不就是看个病吗(10)

2017-10-27 作者: 赵雅楠 来源: 大众日报
  □赵雅楠

  这一套流程下来,我们才能在一天的末尾,拿着医生开的医嘱,到药房取回自己的药。
  想必对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期待就是今日事今日毕,除却看病流程中其他的拖延因素,自己对路线的选择、对检查的先后排序、对科室的位置熟悉情况,也是排号等位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像科今天的预约已满,需要预约到下周,而因为影像的延误,你还需要再次挂号才能完整看完一个病。
  傍晚,我带着沉甸甸的一摞卡和数百张内涵图,满意地回家了。
  一进家门,吃过晚饭,我就开始“闭关锁国”,将所有的就诊卡拍成照片,只为这卡上的卡号,将来网上预约可能会用到。接下来就是历时3小时的修图大战,因为我老妈有呼吸和消化方面的问题,所以,我把这些医院的呼吸科、消化科、影像科着重进行标记,用汉字放大打出具体位置,包括如何前往的路线图。
  比如去西京医院的呼吸科,我会在照片上写着:进门诊大厅后,乘坐右手边的扶梯上3楼,再向前直行20米,看到呼吸科的牌子,再右拐一直走到头,右手边第一个诊室就是目的地。
  码着文字,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看看明天10:00的车票,我终于心安了。即使我远离老妈,也能给她远程挂号,也能让她不绕圈子直达目的地,想想,竟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可能你们觉得办一堆就诊卡是一件晦气的事儿,因为大家都觉得医院是一个晦气的地方,没事儿别去医院。办什么就诊卡,不生病还催着生病?
  可在我眼里,这些卡其实是防患于未然。到了老妈这个年纪,从经历五十肩(即肩周炎。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高发年龄在50岁左右)开始,就基本上要与疾病作战了。随着器官的不断老化,医院将渐渐成为他们除了家之外又一个常去的地方。他们其实是一个落后又孤单的群体,在科技社会里,他们大多数人对于网络不熟悉,无法使用电子产品挂号,自食其力就只能早起排号,可他们又到了一定年岁,腿脚无力又行走不便。
  说他们孤单,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父母,基本上都赶上了计划生育,一家就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催着喊着将孩子赶到了北上广深、杜克哈佛,“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在当下变成了“父母在才远游”。
  不过,看着这些沉甸甸的就诊卡和已经排完版的照片文档,我知道,我有能力把健康留给老妈,也有能力做老妈最棒的路线规划师。曾几何时,老妈因为不认识病理科,将取出的标本送去了检验科,差点浪费从胃里取出的三块肉;曾几何时,因为问人问错方向,过了取号时间,甚至白跑一趟。老妈不愿自己去医院,我也理解,毕竟年轻人都常常在医院迷路,更何况是身患疾病的老妈。
  检查:没啥,我们只是需要提前做的工作不一样
  从西安回来的路上,我一心想着老妈的哮喘合并慢阻肺,一进屋,就开始联网预约挂号。尝试多种途径后,终于在新闻联播的好时段内,连刷三次,刷到了西京医院呼吸内科的专家号,至此,老妈的呼吸问题算是有了着落。
  不过,问题又来了,面对明天可能进行的检查,今晚的老妈该怎样准备呢?到底该不该吃药?不吃药,怕她今晚气短;吃药,会不会影响明天的检查?
  我还在琢磨呢,老妈那边打来电话:“宝贝,妈这药今天吃完,就只剩下一盒了,你能在医院开点药,给妈寄过来吗?”
  我:“妈,合着你已经吃过药了?”
  老妈:“噢,你咋忘了妈吃药的时间?妈的药都是早晚吃的,不是早上一大早吃药,就是晚上赶着新闻联播的点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