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满城扮靓“山水名城”

2017-10-13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本报通讯员 王晓义 柳萍
  
  今年以来,泰安市委、市政府全局谋划,做出了突破山城概念限制,拉大城市发展框架的战略决策,提出将“新优势、新动能”的突破口选在打造“山水名城”新的城市品牌上,逐步把泰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山水辉映的现代化城市。一幅“山水名城”新画卷正在泰安徐徐展开。
绿树萦绕
全城披绿

  行走在泰安市区,看到最多的就是绿色,树多了,空气好了,这是“创森”带来的最直接效果。
  2013年,泰安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在全市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创森”三年,平均每年造林面积22万亩以上,是“创森”前的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9.0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平方米。持续不断的造林行动,让泰安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北部泰山与南部徂徕山一同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
  为巩固提升“创森”成果,今年,泰安又编制《“绿满泰安”行动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绿满泰安”行动。前九个月,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1.1万亩,“三边”绿化822.75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10.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6%。
  逐渐做大做强的泰安林业产业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据了解,该市立足泰安林业特点,重点培植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五大优势产业,林业产业多点开花,规模发展,2016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30亿元。
  泰山是泰安立城之基,更是建设“山水名城”的出发原点。近年来,该市秉持“爱护遗产、享受遗产、传承遗产”的宗旨,对泰山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保护治理。从2016年起,投资2.3亿元,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工程完成后,泰山将实现重点区域森林防火、文物古建消防、生产生活用水全覆盖。
做活水文章
清水绕城再现

  泮河、七里河、奈河、梳洗河与其他十余条河道共同构成了泰安的水文地理。多年来,受年久失修、河道干涸等因素影响,这些河流大多处于断流、堵塞状态,甚至成为“垃圾河”“臭水河”。
  为重现城市河道河水充沛、生机盎然景象,泰安市将汶河水引入城内,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达标中水充盈河道,真正实现城市水系的相互贯通。
  针对泰安中心城区的主干河流奈河,泰安市投资5010万元,由市住建局牵头启动景观整治工程,通过建设自然石跌水坝,河道清淤,完成望岳台、彩石瀑、幽篁台、绿悠岛等景观节点建设,形成一条飞流叠瀑、一步一景的城市水生态景观带。
  “景美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水环境,修复了水生态。”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总工程师李怀岭说,大汶河综合开发让周边地下水位平均提升了2米,极大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激活了大汶河的生态主动脉功能。
  水系建设更注重水资源开发。天颐湖位于泰安城区南部,是一座典型的中型平原水库,依托此优良水资源,泰安投资28亿元建成了一座4A级景区。如今,天颐湖不但是外地游客登山之余的优选景点,也成为泰城及周边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必选项。
生态宜居
以人为本

  城在山下,山在城中。在泰安“山水名城”的规划中,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让古城焕发生机,一直是泰安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建设宜居家园。”泰安市住建局局长张广银说,立足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泰安市对新城区开发拓展建设,提出了建设“一主一副”城市空间的布局架构,主城副城之间以生态绿廊相隔,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连,在主城区构建“一个中心、两轴两带、六大片区”,对处于历史文化轴上的老城区进行保护性修复,重现古城风韵;对时代发展轴进行整体规划包装布局,让新城区展现时代风貌,打造“山青、水碧、建筑和谐、空间宜人”,功能区分完善、风格协调统一、山城谐和共生的城市格局。
  如今,在泰山西麓,围绕天平湖,高铁新区与旅游经济开发区打造的天平湖滨湖景观带、泮河两岸风光带,已初现城市“山水公园”景象。
  西部新城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个曾经较为偏远、荒凉的城乡接合部正逐步成为一个占地51.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区。
  青山绿水、生态宜居的山水名城画卷正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休闲。据统计,近年来,泰安旅游人数年过6000万,平均每年增长约8%,旅游社会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
  “未来,我们将以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为骨架,以功能片区为支撑,以交通廊道为纽带,将泰安打造成一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碧水蓝天、宜居宜业的美丽山水名城。”泰安市委书记王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