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有求必应的“助残党员”

帮助就业、当红娘、作心理疏导……丁连泉说,助残路没有尽头

2017-10-09 作者: 申红 张鹏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申红 张鹏程

  “生命不止,助残不息。”在丁连泉的笔记本扉页,八个醒目的大字苍劲有力。
  2016年荣登“山东好人榜”,先后获得“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济南市道德模范”“济南市十佳助残人物”“平阴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平阴县助力三年突破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这位老党员,用他的助残善举,诠释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969年,丁连泉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老兵,他1982年回到平阴,退休后利用自己在部队上学的汽车维修技能办起了汽修厂,他的残疾侄子在汽修厂做了两年学徒,然后自己回家开起了车辆维修部。
  侄子生活状况的改变深深触动了生性善良的丁连泉,经过反复的探索、思考,“为什么不能开办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技术学校呢?”
  于是他转让了自己的汽修厂,办起了残疾人技术培训学校,免费给残疾人传授生存技能和从业技术。2002年至2005年,他先后创办济南绿洲职业技术学校和残疾人培训基地,针对多数残疾人的情况和社会需求,先后开设了数控车床、电气焊、汽车维修、服装设计、电器维修、机动车驾驶等常年班和短期班,免费培训残疾人,免费为残疾人寻找适合的创业项目和就业岗位。基地成立以来,他让104名残疾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共计培训残疾人2000余人,其中集中就业870人,分散就业680人,扶持自我创业500余人。
  丁连泉通过对全县300多个自然村的残疾人摸底走访,进一步了解到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是信息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这些没经过培训、身体状况稍差、年龄偏大的残疾人最适合的工作就是养殖。丁连泉通过对全县养殖户的情况调查和当前的市场行情的考察,认为貉子养殖投入小、抗病力强、见效快,比较适合残疾人饲养。
  确定了思路就立即行动,他建立了养殖扶贫基地,并捐赠130只貉种和貉笼,扶持10名残疾人养殖,实行“社会帮助残疾人,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一帮一爱心接力”的运行模式,多次聘请专业人士到基地为残疾人演讲农村科普知识,并发放技术教材3213册。在他的努力之下,全县逐步推广了8个养殖基地,吸收150名残疾人就业。
  随着网络交易越来越受欢迎,丁连泉考虑到电子商务非常适合这些走路不便的残疾人,于2014年11月开办了电子商务培训班,经过培训后扶持残疾人开网店。目前,网店已经顺利开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直以来,丁连泉热心服务于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调解家庭矛盾,为残疾人当红娘,为残疾人作心理疏导……只要是他能做到的,他都会伸出爱心之手,只要是残疾人的事情,他几乎有求必应。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的助残路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