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桥头堡 产城融合示范区 幸福威海新城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2017-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一座花园城市正在崛起
  △2017年8月8日,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13个入驻项目集中签约
  △绿色经区,生态经区
  △美丽的九龙湾公园
  △东部滨海新城锦绣花海
  △繁华的中心商业圈一角
  △区内第一家欧资项目,豪顿华工程有限公司已成为纳税大户
  △华盛轮胎公司生产的巨型子午胎获得国家科技创新一等奖
  □彭辉 郭永禄 曹石岩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278.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3平方公里。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2016年威海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建区25年来,历届工委、管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区为己任,着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领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和谐幸福新城区。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25亿元,是建区之初的149倍,年均增长1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亿元,是建区之初的117倍,年均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是建区之初的57倍,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是建区之初的387倍,年均增长28.2%。人均GDP等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坚持立足优势、精准开放,成为威海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开放是开发区的生命力所在,对韩优势是威海经开区的最大优势。建区以来,区工委、管委始终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深入实施开放活区和借韩兴区战略,先后采取了行政招商、全员招商、专业招商、全员服务招商等招商模式,逐步由“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向招商选资引智转变,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坚持把对韩开放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引进韩国世一电子、昌星电子、宣扬数码等韩资项目719个,实际利用韩资11.8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54.6%,成为韩国人在威海投资、经商、居住最集中的区域,被省政府确定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将欧美招商合作作为重要突破口,吸引聚集比利时贝卡尔特、博优化纤、英国豪顿华工程、法国液化空气、美国科尔法泵业等欧美项目91个,实际利用资金3.4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5.7%,成为欧美企业在威海投资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区域。全区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1064个、内资项目2017个,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利用内资485.5亿元,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57个,过亿美元项目6个,世界500强项目11个。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42亿美元,年均增长20.9%,成为全市对外贸易体量最大、前景最好的区域。目前,正抢抓中韩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开放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加快由“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向“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合作”转型,努力争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成为威海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和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成为全市最具活力和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热土。全区累计创建各类孵化载体13个、1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3个;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6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7个;培育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45个,其中国家级5个;引进硕士以上人才656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9人。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8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8%,较2002年提高47.9个百分点。威海经技区仍将按照“聚集要素、培育产业”的思路,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创新创业模式,加快由“要素投资”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以创新驱动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坚持工业强区、集群突破,成为威海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区。坚持工业强区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区内临海临港工业优势,按照“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实行园区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互促共进,高起点规划建设了环山路工业园、海洋船舶及装备特色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制造业园区,扶持培育了中航威海船厂、迪沙药业、海马地毯、安然纳米等一大批优质骨干企业,形成了运输装备、轻纺服装、海洋健康食品三大传统制造业和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3个,上市企业2个,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5个,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当前,正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和制造服务化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坚持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成为威海现代服务业的新中心。充分发挥宜居城市环境优势和制造业产业聚集带动优势,高起点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东部滨海新城和车站、港口、韩乐坊、九龙湾、综合保税区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服务贸易、特色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物流集散等新兴服务业态,累计汇聚总投资300亿元、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的高端服务业大项目60多个,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启动建设,韩国商品集散地、威海特色名优产品集散地、电子商务聚集区、现代商务办公聚集区和中韩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形成规模,家居建材和汽车销售专业市场全市龙头地位凸显,三次产业比重由建区前的23.18:56.95:19.87优化为3.50:48.98:47.52,以高端为引领、特色品牌鲜明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迅速崛起。今年上半年,实现服务贸易出口额11.74亿元,占全市服务出口总额的24.4%,位居全市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三项指标都位居全市第一位。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62.92亿元,同比增长12.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31%,同比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17亿元,同比增长11%。
  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是该区浓墨重彩打造的园区,园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为特色,以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与通信技术、软件应用和开发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目前,已有软银集团全球外包软件园、韩国气加电商中国总部、中国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山东捍岭特种复合材料应用研究院、盛世光明大数据等15个涵盖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大数据及研发平台项目达成协议落户园区。目前,还有微软中国、中软国际、日立集团、浪潮集团等一批项目正在签订入驻方案。
  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牢牢把握全域城市化发展方向,按照“东部突破、西部提升、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思路,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同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西部城区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十通一平”,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8.9%,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自2012年底全面启动东部滨海新城建设,累计完成道路施工100公里、城市绿化300万平方米、沿海岸线整治14公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7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20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城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辖区内崮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泊于镇获批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9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62%。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成为现代化和谐幸福威海的示范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投入,累计新建扩建高中2所、中小学校16所、幼儿园35所,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建设综合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7处、村居卫生服务机构87处、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18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个,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高标准实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50个,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841套、廉租房379户,补助农民进城购房811户,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076户,持续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环境面貌大幅改善。搭建覆盖城乡的优质文化服务平台,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春夏秋冬有歌舞、城乡处处有演出”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法治经区”“平安经区”和“君子之风·德善经区”建设,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和山东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园区。坚持“绿化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仅今年就排查“散乱污”企业261家,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2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3元,分别是建区之初的18.7和11倍,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