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迈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威海高新区创新发展纪实

2017-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撰文:张丽华 夏树刚
   黄 伟 付岩帅

  近日,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中心通报了2016年国家高新区的评价结果,在全国14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威海高新区综合排名升至第30名,较前一年提升8位,大步迈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频频亮出耀眼成绩单——
  近两年,威海高新区先后拿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两块国务院批复的“金字招牌”,两区合一为区域发展聚集“核力”;
  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量化考核中,威海高新区两年总评全省第一;
  在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威海高新区获批资金总数全省第一
  ……
  如今,在这片如潮涌动的创新之地,威海高新区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自觉的历史担当,突出高新定位,强化科技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打造千亿级的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蓬勃的发展气势震撼人心,强烈的现代气息催人奋进。
  “我们将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工作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把威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序列中独具特色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威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伟对区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

◆ 高点谋划 “563”战略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个区域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作为老牌高新区,既要保持高速增长,又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威海高新区面临着巨大挑战。
  然而,威海高新区人并不妄自菲薄,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中蕴含着机遇。
  高新区党工委、管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大力强化科技引领,实施“563”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倍增计划,全面提升创新型园区建设水平。
  产业特色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高新区确立了实施‘563’中长期战略,‘5’就是壮大五大产业集群,‘6’是打造六大产品基地,‘3’是构建三大科技平台体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伟表示,这一发展战略是立足于已有产业优势提出的新思路,力争到2020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
  在威海高新区,五大产业集群各有特色:
  ——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集群,以威高集团、吉威医疗等企业为主体,重点打造医疗装备、血液净化、骨科材料、心内耗材等产业,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惠普(三星)、北洋电气集团、新北洋等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国内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时尚设计制造产业集群,以迪尚、金猴、联桥等集团为主体,支持企业加快研发设计和智能化生产制造,实施跨国并购和海外布局战略,建设中国(威海)服装研发创新中心,打造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服装创意时尚标志性产业集散地。
  ——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依托光威复材、万丰奥威、汉邦生物等企业,重点推进高性能碳素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生物絮凝剂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技术水平的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支持海富光子、正祺机电、未来机器人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提升工业机器人及系统、潜水机器人、飞行器、光纤激光器、3D打印等核心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抢占未来高端产业制高点。
  六大产品基地,即医疗器械基地、扫描及打印终端设备基地、创意与工业设计基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激光装备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三大科技平台,即研发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563”战略的指引下,威海高新区上下凝心聚力,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推动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 双创驱动 “金字招牌”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先后拿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两块国务院批复的“金字招牌”后,高新区党工委领导班子看到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率先垂范,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争当全市“领航者”的担当和执着。响应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区要深化“二次创业”的号召,在创新创业春风催动下,高新区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8月15日,威海打印机生产基地最大配套企业——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OA项目入驻威海高新区签约仪式举行。亿和精密是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OA制造商之一,就近为区内打印机企业提供研发配套,未来将形成200万套A3复合机和500万套A4打印机的配套能力。
  该项目是威海高新区链条式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威海市五大重点创新产业园之一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围绕惠普(三星)等龙头企业,亿和精密、帝吉科等一批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纷纷落户高新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胶辊、硒鼓、注塑件等新的配套企业迅速聚拢,正推动威海加速成为全球打印机“产能第一、技术第一”的新高地。
  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享、平台共用”的思路,威海高新区引入市场化运营理念,高标准、快速度推进威海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两大专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两大园区销售收入将分别突破1000亿元。其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拥有威高集团、大正医疗、海博橡塑等10余家骨干企业,产业规模达到380亿元,正在以全省第一位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随着重点拓展区一期、二期工程的快速建设,大批优质高端项目的快速入驻,到2020年,整个园区各类建筑面积将达到500万平方米,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威海高新区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规格最全、研发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已经列入工信部直接投资计划,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基地。
  最让企业家们振奋的是,两大园区市场化运作的50万平方米科技载体全面开工,为“一企一亿”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三种模式的精准服务,一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实行厂房量身定制、租售灵活;二是对科技型大项目实行征地建厂;三是对没有特殊要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从厂房、宿舍等做好配套建设,企业可拎包入驻。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老企业生产停滞、厂房闲置,如何化解产能,增强动能?威海高新区通过一“招”一“去”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招”,就是瞄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等特色新兴产业,招大、引强、选优。
  有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两张闪亮名片,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更有底气和资本,对此,高新区明确提出“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全员服务”的招商理念,取消镇、街道和非经济部门的招商引资任务,改为商务、经发、科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大力实施精准招商,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招”,让高新区去年以来引进了7个投资过亿美元的工业项目,一批国家级平台也相继落户。
  “一去”,则是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市场的高效配置,盘活僵尸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存量资源。
  走进位于高新区福田路的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仿佛走进一座智能“梦工厂”,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热计量温控节能系统、自动化卷膜设备等不同科技型企业令人眼花缭乱,一批优质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迅速成长。而在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荒废的工业园。为让村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2013年,高新区田村社区按照招租传统产业标准,全力建设华田工业园,但到厂房建设完工后,受大环境影响,原本计划招引的传统产业已经没落,工业园面临着厂房租不出去的尴尬局面。2015年,高新区盘活华田工业园内的4.8万平方米厂房,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的思路,围绕“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孵化理念做文章,打造专业加速器,补孵化链条的短板,做瞪羚企业的跳板。成立一年多,已引入龙升精密、未来机器人、凯瑞电气、琅卡博等17家高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成功从低起点、低层次、低附加值向科技智能方向实现转型突破。
  据统计,“一去”,让高新区累计盘活了80万平方米的僵尸企业厂房。
  “一招一去”的本质,就是做优质企业和项目的“加法”和僵尸企业的“减法”,让有限的、宝贵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刘伟表示:“‘一招一去’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革新,让高新区真正‘高’起来,在国家高新区序列里争先进位,更好地发挥对全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 筑巢育凤 大孵化体系铺设发展“快车道”
  高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能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是初创者的“避风港”。
  “这是我们研发的微生物处理系统,该产品把当前微生物室工作人员手工处理样本的方式替换成全自动机器人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威海百博医疗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于志凯介绍说。
  微生物样本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是公司研发团队耗资900多万元经过3年多的时间研制而成的高技术成果。该系统已拥有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并且还在申请多项专利和著作权,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同类设备对该领域的垄断。百博医疗的成功与孵化器的培育密不可分。2014年底,百博医疗入驻北洋孵化器,在孵化器的帮助支持下,获得250万元天使投资,随后成功申报省级“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像百博医疗这样经过孵化培育取得成功的初创企业不在少数,这得益于威海高新区有大批专业的孵化培育基地。近年来,威海高新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威海职业学院等驻区高校纷纷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园,北洋集团、迪尚集团、威高集团、华田集团等企业建设了创新梦工厂、创业咖啡、专业加速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载体,威海高新区管委兴办的火炬创新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区……全区孵化面积达60万平方米。
  这些孵化器不仅免费为初创者提供办公场地设施,还从项目审批、人员安置、政策落实到咨询、培训、资金等实行“全程跟踪式”一条龙服务,极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让广大创业者轻装上阵。从这些孵化器里,先后走出7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目前,由威海高新区管委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近百万平方米的双创科技园,正在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两大园区内如火如荼地建设,一期45万平方米已经完工,30多家初创期科技企业将陆续入驻。
  作为新的专业创业载体,科技园按照“园区共建、平台共享、设施共用”的理念,配套建设研发、检测、公寓、学校等设施,为包括孵化毕业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落地企业在内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厂房定制、租售灵活、拎包入驻”服务。
  从高校院所开始、从育苗起步,威海高新区构建了“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完整创业孵化链条。到2020年,威海高新区创业孵化总面积将突破150万平方米,更多科技“小巨人”将脱颖而出。
        
  ◆ 平台支撑
  新载体激活发展原动力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威海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等重大部署,为威海高新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威海高新区乘势而上,大力搭建平台、创新服务,为区域创新创业提供强大保障。在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上,威海高新区已全面发力。
  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韩国创造经济革新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平台相继落地,工信部电子信息产品试验检测中心、国家暖温型海洋大气自然环境试验站、黄河计量研究院等30多个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布局和建设。其中,工信部电子信息及智能装备发展研究院成为与工信部合作建立的国内首个“部、企、地”联合双创载体。这些平台,将在家门口为众多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检测认证提供国家级的专业技术支持。
  威海高新区成立了“统借、统支、统还”的资本运作平台,对全区资产统一整合、统一包装、统一融资,管理资本超过30亿元,预计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00亿元。设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为双创项目提供融资20多亿元,成功培育出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针对初创企业成立全省首批天使基金,仅去年一年,就扶持双创项目19个。前不久,威海高新区申请的18亿元国家“双创”孵化债券得到国家发改委全额批复,成为全市首支发行的“双创”孵化债券,为推动双创注入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启动实施人才强区工程,搭建校企地合作平台。与驻区高校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和威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及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2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园等方式广泛吸引人才,并对引进优秀人才的企事业单位给予奖励,大批创业人才纷至沓来。目前,威海高新区聚集了千人计划、泰山学者、海外归国创业人员等高层次双创人才260余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形成了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当前,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正在威海高新区加快规划建设,中心将整合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国家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平台,打造立足山东半岛、以两化融合为特色的重大创新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过精心谋划、全力打造,如今威海高新区形成了“有平台、有载体、有人才、有资金”的“四有”双创服务体系。
  新起点、新征程,号角响、风满帆。乘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浪潮,驰骋在跨越发展的最前沿,威海高新区继往开来,向着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