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卓越城市

威海:扬威奋进三十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7-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撰文:任松高 彭辉 张军

生态立市 内外兼修
打造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召开的首次市委常委会,就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上。”
  1996年,当国家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威海提出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容量作为产业环境准入必要条件,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生态立市理念日益明确。
  正是这种勇气和坚守,让威海用一条条生态红线划出了绿色发展的充足空间,也为城市宜居品牌的打造蓄足了动力。199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一员;2002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2003年,因在“改善人居和城市环境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威海以其良好的城市形象与品牌,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016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威海捧起了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社会性奖项——第九届中华环境奖奖牌。这是对威海30年来不懈坚守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威海市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肯定。
  宜居,不仅需要优良的生态,也需要功能完善的城市。城市,实际上蕴含着“城”和“市”两个概念,城是市的载体,市是城的繁荣,只有为市造城、为人造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实现城市的持久繁荣。
  2012年4月9日,中共威海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构建一体发展新格局”和“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发展方向。2013年7月5日召开的全市城市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威海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和“着力推进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的发展目标思路,并抓住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契机,全力推进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威海南海新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和乳山滨海新区等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截至目前,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70余个、产业项目270余个,城市发展大框架全面拉开。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如果说城市是宜居的载体,那么文明就是宜居的内在需求。建市以来,威海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扎实推进“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促进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内涵品质同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显著改善。“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人民为城市而骄傲”。2015年2月28日,威海市以新参评地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中成绩位居全省首位。

搭建平台 汇聚动能 打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宜业城市
  创新创业要有坚实的产业来支撑。近年来,威海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更具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威海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智能装备、物联网等未来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6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86.8%,其中,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6.6%。服务业企业达到4.9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50家。2016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9.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5.6%提高到47.3%。
  眼下,威海正在推进建设五大高端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创新创业者的乐园。碳纤维产业园,重点引进碳纤维生产和应用研发机构,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以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新材料产业为主导,建设集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生活于一体,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以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导,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中国智造示范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态养殖、临港服务、会展交易及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现代科技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打造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以新信息、智能制造、物联网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打造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
  威海通过深入实施“威海英才计划”、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积极打造“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招才引智品牌,正在逐步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4人、省泰山系列工程入选者60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和齐鲁友谊奖外国专家26人、省级以上技能人才称号104人;人才队伍总量61.9万人,其中博士924人、硕士11349人。
  威海深入实施政府提速工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行政机关首问负责制,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全社会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建立小微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1家、21家,建成42处创业孵化基地,获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处、省级10处。率先创建“威海创业大学”,创新实施“一总部、多分校”创业实训“威海模式”,建成分校16处,实训后创业成功率超过10%,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创业大学”。建立“威海市创业大赛”长效机制,通过大赛发现优秀创业人才,扶持优秀创业项目,营造创新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设立“一站式”创业服务大厅,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3亿元,扶持创业1.4万人,吸纳带动就业4万余人,入选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全域旅游 深耕细作 打造海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宜游城市
  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威海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机场从无到有,青荣城际铁路顺利通车,威海港各港区协同发展,高速公路贯通内外、通达所有区市,公交一体化全域覆盖,市域“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正在从陆路交通的末端变成联通国际的交通枢纽。
  便捷畅通的交通让中外游客“来得了”“玩得好”。目前,威海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5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47处,其中5A级2处、4A级12处。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示范点35个、农业旅游示范点78个,省级旅游强镇38个、特色村73个,精品采摘园32个。拥有红色旅游资源40多处,刘公岛被认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马石山惨案遗址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被山东省委确定为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被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等选定为党性培训基地。2014年6月12日,威海市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6年2月1日,文登区、荣成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0月21日,威海市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91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19.4亿元。
  威海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步伐,突破发展工业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可以“多样游、便捷游、安心游”的城市旅游环境。多样游,就是加大产业融合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旅游项目,切实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业态的旅游产品,让市民和游客在威海玩得丰富。便捷游,就是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在威海游得便利。安心游,就是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更加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让市民和游客在威海玩得放心。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强化全域旅游思维,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坚持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加快推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突破7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年均分别增长10%和7%以上。


创新引领 全球引智 打造科教资源优势突出的宜学城市
  宜学城市,应该是一座科技发达、教育领先的城市。建市以来,历届威海市委、市政府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建市初期的“科教兴威”“人才强市”等战略,到2008年提出“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走符合实际、有威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千帆计划”等科技创新工程,威海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4年(可统计)的470.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82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3%。市及所辖环翠、文登、荣成、乳山全部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省唯一满堂红的地级市。
  目前,威海已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及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26个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全市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平台总数达到282家,其中国家级22家,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200多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成为行业技术领军企业和行业标准制定者,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1987年9月28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时隔一年,哈工大威海分校也迎来首批新生。2015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正式招生,继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威海迎来第三所“211高校”分校区,至此,已有10所高校在威海城市发展阔大的棋盘上欣然落子。
  威海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均衡发展、提升质量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始终走在前列。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校车运营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列为国家改革试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等列为省级改革试点,被确定为全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是国家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满堂红地市。目前,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30.4%。
  教育,涵养着城市的文明,传承着城市的文脉,高等院校更是一座城市的智慧、思想之泉。威海业已向海内外抛出橄榄枝,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落户。随着更多高校的落户,必将为威海的幸福新跨越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