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黄疃:贫困村的摘帽之路

2017-09-22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杨 峻

  寿光市侯镇黄疃村蔬菜市场房顶上,分布着139块蓝色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截至8月底,这个3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发电3.6万度。“村里有了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至少可以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黄疃村党支部书记李元红说。
  据了解,这个光伏发电项目共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万元,部门扶持4.2万元,黄疃村自筹2.8万元。
  寿光市扶贫办主任王光明说,光伏发电项目可持续20年,这让黄疃村有了富裕起来的源泉和动力。
  黄疃村是2016年省级定点贫困村之一。黄疃村有多穷?“村里的集体收入多年来几乎为零,村干部的工资累计拖欠20多万元。”黄疃村文书朱振德说。
  黄疃村由4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组成,共330户,其中2016年精准识别贫困户7户。该村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
  在李元红的理解中,疃就是荒滩的意思。在黄疃的4个自然村中,只有李家黄疃村水质较好。村民发展起来100多个蔬菜大棚。其余的村民只能种植小麦、玉米。村里也曾尝试打深水机井,几次请来水利专家探测后,200米的地层都没有发现好的淡水。因为没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村里的土地每亩200元都流转不动。渴望种植大棚的村民,只能去邻村租地种大棚。
  “不要说庄稼浇灌难,以前村民饮用水都得去邻村挑,或者用车拉。”朱振德说。
  2014年,从侯镇通了自来水,黄疃村才结束了喝水难的日子。
  不仅喝水难,路也难走。因为没有资金,前几年黄疃村大街小巷都是土路。一到雨雪天气,出不来进不去。“遇到婚丧嫁娶,村民抱怨连天。”朱振德说,路不好,蔬菜粮食不好卖,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在各级财政的帮助下,黄疃村又号召村民捐款,终于修好了大街小巷。
  2015年,黄疃村在“第一书记”王新文和队员张东东的带领下,修建了3000米园区生产路。“下雨天去田里干活,都没问题了。”黄疃村村民王清波说。
  在2016年之前,李元红家夏天冰箱里不敢放东西,空调也不敢开。“一用电就跳闸,线路老化,电压承受不了。”李元红说。
  寿光市农业局的陈永智,2016年担任黄疃村“第一书记”后,联合寿光市供电公司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重新架设了电线杆,更换了线路,做到了每眼机井都配备高质量配电箱。“当时,为了能尽快完成改造,供电技术人员冒着酷暑紧张施工,新架设线路9.6公里,更换变压器1座,投资315万多元。”陈永智说。自此,黄疃村购买空调、冰箱的人家才多了。
  黄疃村有100多个大棚,500多亩蔬菜,但没有一个蔬菜市场,老百姓卖菜要去外村。通过多次征求群众意见,走访了解其他村头蔬菜市场,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寿光农业局投资13万多元为村里建造了一个蔬菜销售市场。
  “现在村头市场出租出去,每年可以收入2万元。”朱振德说。
  王清波现在种着一个丝瓜拱棚,预计年收入超过8万元。“因为第一年种植,没有经验,掌握不好温度,丝瓜产量不高。明年收入会更好。”王清波说。
  这是寿光扶贫办投资6万元帮助黄疃村建设的拱棚。李元红说,每年出租费7000元,这部分收益也归村集体所有,其中一部分用于帮扶贫困户。
  “目前各项集体收入加起来可达8万元。虽然已经脱离贫困村,但要强大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元红说。
  在李元红的设想中,黄疃村还将把村内养殖专业户组织起来,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还要建设黄桃生产基地200亩,新发展大棚蔬菜100亩。
  王光明认为,黄疃村将黄桃和蔬菜生产产业化的蛋糕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达到精准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的目标,加快实现由贫困村向经济带头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