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道换向跨越发展

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2017-09-22 作者: 王忠林 来源: 大众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雷厉风行、快干实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3%,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4%,居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居全省第2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呈现出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强劲势头。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四个中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市委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创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产业创新,聚焦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纷纷涌现。比如,前段时间,全国也是世界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在济南正式运行,国内首台零排放、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在济南成功下线,齐鲁制药有10种药品位于全球生物科技前沿。大力推进平台创新,紧紧抓住被列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机遇,先后建成了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成功入选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7月8日,济钢在运行59年后实现全线停产,这是济南市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产业调整,为完成全省去产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携河北跨,城市发展框架迅速拉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针对济南城区东西扁长、南北狭窄的地型特点,为解我市发展之困,提出了按照“一主一副、五个次中心、十二个地区中心、两个卫星城”的布局结构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携河北跨,把黄河变为济南市的内河,让济南由“大明湖”阔步迈向“黄河时代”。我们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军民融合,深入推动“1+6”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总投资1万亿的城市轨道交通已有3条线路破土动工,圆了济南人民多年的“地铁梦”。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提升,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17个,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了42%。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治堵治霾和“拆违拆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坚持生态立市,着眼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治理交通拥堵“十大行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今年严重污染天气仅有5天;城市拥堵状况得到缓解,拥堵指数从今年一季度的2.136降至2.004,城市拥堵已出现下行拐点。聚焦改善城市环境,大力开展“拆违拆临、建绿透绿”行动,截止8月底,共拆除违建临建2773.8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81.7万平方米,建成绿地147.7万平方米。聚焦提升生态功能,重点打造了南部山区、济西湿地、北部黄河滩区三大生态保护区。同步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和明府城保护改造工程,实现泉水连续14年喷涌。坚持让青山入城,完成了126座山体绿化,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力推进“六城联创”,建成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推进构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我们经过积极争取,201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综合试点试验地区之一。我们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今年国家组织的第三方中期评估中,在12个试点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三。汪洋副总理对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为试点经验创造环境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部制改革,构建起了“大水务”、“大绿化”、“大交通”、“大建设”、“大外事”的格局,从体制上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问题。我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所有市直部门授予高新区“2号章”,赋予其与市直“1号章”同等权力。高新区探索出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发展模式以及KPI考核等做法,得到国务院大督查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我们出台了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30条,对新引进或培养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含金量和吸引力走在全国前列。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做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推出一批民生实事,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兜底,持续增进了民生福祉。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比重达到7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052元和15346元,五年来年均增长9.4%和10.6%。我们把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始终以“绣花”的功夫抓扶贫,累计完成了24.5万人的脱贫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累计新增就业99.2万人。加快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5.7万余套,社会保险标准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中小学全面实现零择校、零择班,获评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之一。
  当前,济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承担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建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的重任。为了在新一轮发展中,起到领先领跑、引领示范的作用,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下大气力做好“大强美富通”五篇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下大气力做好“大”的文章。紧紧围绕做大经济体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我们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泉城特色”的要求,举全市之力加快打造总规划面积1030平方公里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特别是加快启动核心区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颠覆性、引领性、拉动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济南实现由“大明湖”向“黄河时代”迈进,由赶超型城市向引领型城市转变。
  ——下大气力做好“强”的文章。紧紧围绕增强经济硬实力和科技、创新等软实力,我们将大力实施十大千亿级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临空经济区等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起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全省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大幅提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明显前移。
  ——下大气力做好“美”的文章。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泉湖河城为一体的资源禀赋,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和申遗步伐,实施好明府城、老商埠区保护开发市级战略,打造“泉城夜宴”,持续加大治霾治水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绿色泉城和生态家园,让人民群众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
  ——下大气力做好“富”的文章。紧紧围绕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民生事业,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确保圆满完成1.56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和黄河滩区4564人脱贫迁建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济南成为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城市。
  ——下大气力做好“通”的文章。紧紧围绕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的目标,着力推进济郑、济青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际高铁建设,加快形成连接省内外、贯通东中西的交通大走廊,实现济南与省内各市2小时通达,济南与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左右通达。大力推进“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和济南机场扩建工程,实施小清河复航和徒骇河通航。加快10条跨河通道规划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三桥一隧”,为北跨携河发展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作者为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
  本期统筹 王金龙 申 红
    责任编辑 杨 鹏 刘 田 王菁华 梁利杰
    版式设计 于海员 刘润晨 王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