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人才总量虽大“大师级”稀缺

加强对外引才之外还需重视本土人才培养使用

2017-09-17 作者: 魏然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魏然

  9月12日,省政协召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界别协商会,一份引进人才情况调研报告引发关注。
  这份由省政协中共、特邀界别活动组部分委员及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进行的专题调研得出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人才1477万余人,占人口总量的10.9%。2016-2017年,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6人,共计205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专家79人,共113人。我省虽然是人才大省,但存在“大而不强”、引进环境不优、平台不多等问题。
  人才总量虽然较大,能够跻身全球全国前沿的“大师级”人才却比较稀缺。我省现有住鲁院士45人,与兄弟强省相比,南京大学有院士32人,浙江大学有院士38人,分别接近我省院士总量。从省内东西部地区来看,人才水平还很不平衡。45名住鲁院士中,青岛有26人,占全省一半以上。从全省高层次人才的年龄、专业领域看,结构不合理、不优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青岛的26名院士中,有19人是海洋专业领域的,26人的平均年龄77.6岁。
  高层次人才工作还存在平台不多、“红利”不大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4692家,而广东则达到19857家。我省有众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及时转化。有一所重点高校,每年专利有300-400项,但实现成果转化的仅30项左右,不足10%。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各地普遍重视对外引进人才的待遇,对本土培养的人才待遇没有相应规定。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在待遇上差别大,导致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外流,特别是拔尖人才多流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使我省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优势下降。
  对此,调研组建议:设立我省产学研专项孵化启动基金,定期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推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集中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机构,形成规范、科学、制度、常态化的高层级人才培养引进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精准度。对境外人才和年龄较大的人才,可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的方式,激励来我省创业;对中青年人才应提供较强吸引力的平台机制,对有重要成果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中青年人才要明确给以相应的住房、科研经费、岗位等待遇,使其在山东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