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察

让“故宫男神”惊叹的东昌铜铸雕刻

马氏兄弟以匠人精神传承源自清朝的非遗技艺

2017-09-13 作者: 高田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马先明(右)向客人介绍东昌铜铸雕刻技艺。
  □ 本报记者 高 田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郭丹龙

  9月5日,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的山东朗奇罗工艺品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国内钟表业有名的客人。故宫钟表修复技艺培训班的专家,在“故宫男神”王津的带领下,前来考察、交流钟表制作工艺。为啥这个工艺品公司能吸引来知名专家?这得从马先民和马先明兄弟两人从事的铜铸雕刻制作说起。
  东昌铜铸雕刻技艺是东昌府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兄弟,利用这项技艺开办起工艺品公司,从事西洋钟表、古董钟表、雕塑等的制作。故宫博物院维修清朝的钟表,缺少配件,几次向老马求援。他们正在加工制作的宝塔形西洋钟表,高1.3米。“这是客户定做的,有200多个件,制作了1年零10个月才基本完成,售价12万元。”马先明说。
  在公司的展厅内,一进门就能看见“时光记忆”四个字,门口摆放着一个九层六角宝塔钟。据了解,这个九层六角宝塔钟的原件,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全世界仅有一件。2014年,兄弟二人动起了要仿制九层六角宝塔钟的念头,比照九层六角宝塔钟的原型照片,进行模型设计、铸造、精雕、鎏金、錾刻等工序,历时两年做出了九层六角宝塔钟的外形,随后又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研发了传动系统。在第二个九层六角宝塔钟内,马先民还将八音盒与宝塔钟结合,轻轻按动按钮,宝塔塔身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叮咚声转动。塔座八角形,三面均有珐琅表盘,钟表表芯采用德国赫姆勒五音簧机器。整个宝塔钟设计精巧玲珑,古朴典雅,雕刻细微处,尽显出兄弟二人的匠人精神。据了解,九层六角宝塔钟已经卖出去3个,多被外商、拍卖行、收藏机构购买。
  整个展览馆收藏的展品,多以欧式风格的西洋钟表为主,展品琳琅满目,造型各异。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为众人所知,身为钟表修复师的王津被网友称为“故宫男神”。王津在故宫修复钟表近40年,是钟表修复行业的业内“大咖”。他对马先民和马先明哥俩的作品赞不绝口,同行的钟表修复师也纷纷拿起手机,对精美的作品拍照留念。
  故宫钟表修复师们参观了整个制作流程。东昌府区的铜铸雕刻采用失蜡法。首先工人把模型外边涂抹橡皮泥,再在橡皮泥里刷入硅胶,做成硅胶模型。利用硅胶模型浇筑出多个蜂蜡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经过加热蒸后,蜡液流出,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里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人进行加工。铸成器物,仅仅完成了前期工作,抛光工人再对每一部分的铸件进行打磨抛光,闪闪发亮的铜铸件再送到錾刻组工人手里。錾刻组的年轻人比照着原样,一刀一刀錾刻,将花纹雕刻的更加精细。装配组的工人再按照作品的构成,组装成精美的工艺品。整个工序一气呵成,除了表芯,几乎全部的零配件都是朗奇罗工艺品厂自己加工完成。
  来自天津的铜雕西洋钟表制作师陈玉庆,与马氏兄弟二人合作十几年。陈玉庆是钟表世家传人,从事钟表制作30多年,他用20余年的时间研究制造宫廷动偶钟。陈玉庆制作的一个大吉钟,曾在国外拍卖出105万美元的高价。
  东昌府铜铸雕刻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主要分布在运河西岸,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和堂邑镇等地。因其制作工序繁琐,年轻人没有耐心,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通,当地从事铜雕技艺的人日渐稀少。其中大部分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是弃艺多年,有的是心有余力不足,很难再出精品,技艺精湛能推陈出新者只有少数人。陈玉庆表示,全国干这一行的太少,马氏兄弟的公司,是北方最大的西洋钟表制作基地,希望能有更多对此有兴趣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研习,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