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华杉详解《孙子兵法》

2017-08-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通俗通透解读经典战例,逐字逐句讲透兵法原意。释读2000多年来被大众误解的兵法原意!
■ 速读
□ 王敏 整理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
不攻而下

  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华杉详解:《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第二篇讲野战,第三篇就讲攻城。这是次序。李筌注解说:“合阵为战,围城曰攻。”所以这篇在《作战篇》之后。曹操注解说:“欲攻敌,必先谋。”
  谋什么呢?王皙注解说:“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还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这就是孙子的“求全”思想。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操注解说:“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把敌人围起来,让他绝望,认清形势,投降,那是最好不过。他若作困兽之斗,我们攻城击破他,那就要付出代价,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个破城。更何况,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不一定能胜利。
  曹操伐江南,刘琮投降,曹操就得了荆州,还得了蔡瑁、张允的水军。这是全国为上。之后孙权不降,就有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从此再未能进军吴国。楚汉相争,刘邦派郦食其,说降了齐国,这是全国为上。
  齐王田广降了汉王。郦食其向齐王保证说:“如果汉军来攻,您就把我扔锅里煮了!”自己留下做人质,每天与齐王置酒高会。齐王也听郦食其的,撤除了齐国守备。
  没想到韩信听说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庞大的齐国,功劳比他还大!为了抢功劳,韩信按谋士蒯通之计,突然发兵攻打齐军。齐国没有防备,被韩信一鼓而下。齐王以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把他扔锅里活活煮死了。齐王自己,也在其后的战乱中被杀。
  韩信是不是不懂全国为上的道理呢?当然不是,他在之前取燕国,就是挟虏魏王豹、擒夏说、斩成安君的兵威,用广武君计,派一个使臣,拿一封信,说降了燕国。
  齐国也降了,但不是降的他,是别的同事说下来的,他便要打,要“破国次之”。他把已经属于刘邦的齐国打下来,杀掉的齐军,也是已经属于刘邦的兵马,再转头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可以说,这时候韩信就已经埋下他之后的杀身灭族之祸了。
  王夫之说韩信死得不冤,因为他不是真心地忠诚于刘邦,而是随时和刘邦讲斤两,要条件。
  王夫之评论说:“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贪功之人乎!郦生说下齐,齐已受命,而汉东北之虑纾,项羽右臂之援绝矣。黥布,盗也,一从汉背楚而终不可叛。况诸田之耿介,可以保其安枕于汉也亡疑。乃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喋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
  王夫之说,齐国是讲忠义的实在人,降了就是降了,绝无二心。韩信为了抢功劳,挥师击降,害得郦生被烹,田氏灭宗,血流成河,他真是阴毒之人。
  所以韩信死得不冤,齐王田广和郦食其,才是真的冤啊!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是战斗编制,“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战斗单位,五个人。这就是说,不管到哪一级,一国、一军、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战而胜之为妙。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用李克对魏文侯的话来说:“数胜必亡”。为什么呢,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百战百胜,那本身就是问题。
上兵伐谋,
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华杉详解:“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计谋双方都有,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把敌方的谋伐掉,他就动不了了。
  最典型的战例是东汉时寇恂讨伐高峻。高峻派他的谋士皇甫文做使者来谒见。寇恂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给高峻送去一封信,说你的军师无礼,已经斩了。你要投降就赶快,不投降就固守吧!高峻即日就开城投降了。
  诸将看不懂,问寇恂:这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为什么这还没开战,您斩了他的使臣,他却连滚带爬地投降了呢?
  寇恂说,这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是他的主心骨。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查探虚实,回去定计决策的。“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放他回去,他就能给高峻定计;把他杀了,高峻就没了主意,也没了胆量。这就叫上兵伐谋!
  寇恂的案例,是一个极端案例,直接把主谋杀掉了。一般情况下可没这样的机会,还是注意分析判断,破坏敌方计谋。
  第二个案例是“折冲樽俎”的典故。折冲,是古代一种战车,叫折冲骑,阻挡对方冲锋,对方冲过来,挡住他,就像把刀折断一样,折断他的冲锋。樽俎,是酒器。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谈判中制敌取胜。讲的是春秋齐国晏婴的故事。
  晋平公想攻打齐国,派范昭为使去刺探。齐景公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对齐景公说:“想讨您杯中酒喝行不?”景公说:“这有何不可!来人,把我杯中酒倒给客人。”
  范昭一口干了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给双方斟酒,晏子却喝道:“且慢!给国君换一个新杯子!”
  范昭不高兴,佯醉起舞,又对太师说:“我想跳支舞,能为我奏成周之乐吗?”太师冷冷地说:“这个我们没人会奏。”把范昭给气走了。
  酒宴毕,齐景公问:“今天你们怎么回事,这大国使者,来观摩我们的政治,你们惹他生气,有什么好处呢?不是惹麻烦吗?”
  晏子说:“就是给他观政嘛。您看这范昭,绝非不懂礼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们挑事。君臣有别,要国君杯里的酒,就是挑衅试探。所以我给您换一个杯子,不跟他喝一个杯中的酒,乱了尊卑。”
  太师说:“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不是人臣能舞的,当然不能给他奏。”
  范昭回到晋国,汇报晋平公说:“齐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子识破了。想犯乱他的礼仪,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贤臣啊!”
  孔子赞叹这件事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举杯谈笑间,就伐掉了晋攻齐之谋,退了千里之外的敌军。这就是“上兵伐谋”。
  第三个案例是春秋时秦伐晋。晋将赵盾领军拒敌,上军佐臾骈说:“秦军远来,不能持久,我们深沟高垒把他耗走就行了。”
  秦军战也不得,退也不能。秦伯问士会怎么办。士会说:“这一定是臾骈的主意。不过晋军中还有一将叫赵穿,是赵盾的堂侄,又是晋君的女婿,此人不懂军事,恃宠而骄,好勇而狂,而且他最不服的就是臾骈当了上军佐。咱们去骚扰赵穿的部队,他肯定会出战。”
  依计而行,骚扰赵穿。赵穿追出来没追上,回去大怒,说:“裹粮坐甲,就是为了杀敌。敌人来了不打,这是要干什么呢?!”手下人说,这是在等待时机。赵穿说:“我不管他们有什么谋,他们不打,我自己打!”于是率本部出战。赵盾听说赵穿冲出去了,拿他没办法,还得救他,只得全军出动,跟秦军大战一日,不分胜负。
  寇恂之伐谋,直接把敌军主谋杀掉了。晏子之伐谋,是伐掉了敌人未成之谋。士会之伐谋,是破了敌人已成之计。这三个案例,都是“上兵伐谋”的典型案例。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