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绿皮车看齐长城”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启动

绿皮小火车,开往深山驶向幸福

2017-07-26 作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绿皮火车沿途村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拿出农副产品在村头售卖。
  7月19日,由淄博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乘绿皮车 看齐长城”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在淄川区太河镇举行。
  当天的绿皮小火车(即7053次列车)俨然成了一趟“记者专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带领来自中央、省、市22家媒体和商业网站的负责人、记者80余人登上绿皮小火车,亲身体验绿皮小火车给沿线带来的新变化。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刘建新 杜永春

搭载庄户人家
走出大山看世界

  “呜呜呜”,7月19日早上6点52分,随着三声鸣笛,小火车启动了……
  2号车厢内,毕荣青向媒体记者推出列车长赵新华。赵新华从18岁就在这趟列车上工作,至今已经36年。“特别感谢媒体朋友,通过广泛宣传,保住了这辆要被取消的绿皮车。”赵新华深有感触地说。
  我国上世纪50到90年代的火车,外观大多都是绿色的,所以被称为“绿皮车”。绿皮车里,夏天吹风扇,冬天烧锅炉,报站靠人工。7053次列车,1974年开通,穿越泰山山脉,总共4节车厢,从淄博到泰山,单程运行时间需要近6小时,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
  以前,这辆列车只是铁路职工的通勤车,后来为了方便淄博、泰山沿途村民出行,开始对外售票。全程184公里,停靠23个站,平均十几公里就有一站,方便沿途几十个村的村民就近上车,是村民们出山、进山唯一的交通工具,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庄户列车”。
  全程票价11块5毛钱,最便宜的票只需一块钱,比市里的公交车还便宜。便宜的票价,方便的行程,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列车员看到最多的乘客就是山民,乘坐下午的火车从山里把桃、杏等水果运出来,第二天早上再回家。他们整日往返于这条线上,用劳动改善着生活。
  得实惠的同时,山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转变,开始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这一点,淄川区太河镇北牟村的康成德感受最深,7053次小火车给他家送出了3个大学生,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在小火车的陪伴下先后走出深山,一路求学。姑娘成为白衣天使,两个儿子则在各自的单位走上管理层。   
  心中有路天地宽,像康成德家孩子这样,越来越多的山村新一代村民,登上小火车或求学、或打工,7053次小火车成为年轻一代村民开拓眼界、增长本领的一条“大路”。
  走出深山的年轻人渐渐在城里扎住了脚,成家立业。山里的老人开始依托小火车过起了工作日住城里帮子女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周末回乡下老家的生活。来来回回就这么些人,时间长了,跑车的、坐车的,慢慢熟络起来,成了“老朋友”。
醉人美景入眼来
车站经济火起来

  乘7053次绿皮小火车,经桐古站下车,南行13公里,即是潭溪山旅游风景区。当天,采访团一行登上玻璃栈桥,从107米的高度俯瞰。潭溪山只是美景之一角,其实,列车沿线遍布美景,一些原本默默无名的景点,在众多驴友的口口相传中也有了朗朗上口的名讳:青龙上、二郎山……
  绿皮车沿线美景中,齐文化已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载体。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当起了临时导游:“我们这里不但风光旖旎,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从玻璃栈桥北行40分钟,有一处齐长城延线的屯兵营,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齐长城在淄川境内全长50公里,位于太河镇城子村、劈山、马鞍山一带,沿途共经过2个镇15个村。近几年被中央、省市级媒体大量报道,逐渐被外界熟知。
  伴随着醉入眼帘的美景,便宜方便的小火车深得驴友青睐,市民于爱玲就是其中的一位。媒体行当日,她又登上了小火车,准备从口头乘降所下车,登马鞍山。65岁的于爱玲退休后,每周三乘小火车与同伴一起外出游玩。“高铁速度很快,风景一下子就闪过去了,这个完全可以盯着看,坐火车的享受,只有在这个车上才能体现出来。”7053次列车每年近40万的旅客中,60%以上是游客,“庄户列车”变成了“驴友专列”。
  由于交通不便,北牟村民大多是靠种地吃饭,“慢旅游”让村民意外获得了另一条创收途径——在车站摆小摊。“生意好得出奇!”63岁的韩其霞回忆起第一次摆摊的情景,还是有些不相信,“蔬菜、小米,散养的笨鸡、山鸡蛋,什么都是宝贝!”
  每天计算着绿皮车快来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就推着车、挑着担来到车站旁摆摊卖货,这几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小市场。就这样,农产品再也不用出山卖,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这些车来集聚、车走散市的“跳蚤市场”,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比喻为形成了“车站经济”。
成就乡村旅游扶贫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列车经由的山区,大都是淄博市的水源保护区,被禁止开发工业生产,比较贫困,同时也因原生态风光保存完好,成为传统古村落。淄博市10个重点贫困村中,有7个村都在这趟车的沿线上,市里干脆依托这趟列车,给贫困村制订了旅游扶贫线路。
  “要我说,小火车既是慢车,更是我们的致富快车。”淄川区太河镇北牟村书记王士满一个劲地夸赞,“以前都是村民扛着粮食坐小火车到城里卖,村里的特产地瓜也就卖两三毛钱一斤。现在乘小火车来玩的人上门买,价格还高,每斤卖到一块五。”
  “我们村也有绿皮车,还有一辆小火车。”太河镇西石村书记张学宝也打开了话匣子。村里在“特”字上下功夫,打造“一静一动”:购买7节退役的绿皮火车,投资210万元建起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西石驿站项目——此谓“静”;成立淄博水乡西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体村民参股,主要项目为观光小火车——此谓“动”。
  在太河镇柏树村那棵3000年树龄的柏树下,一群上了年纪的村民七嘴八舌地向记者推介起他们的“旅游合作社”:“老房子整修好了出租,我们通过入股就能参加分红,好日子有盼头喽!”“我们计划改造30套发展农家乐,项目建设后,可实现年接待能力9000人次、旅游收入72万元,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村书记肖长东信心满满地说。
  太河镇涌泉村作为央视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拍摄地,早已名声在外。村书记于波说:“涌泉劈山齐长城是千里齐长城至今保留最完好的一段,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人文历史遗存,村里发展孟姜女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度假、绿色健康食品研制生产。”村里有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脉胳。
  通过发展乡村游,沿线贫困村都摘掉了“穷帽子”。7053次小火车,成为串联淄博南部山区的“金项链”。它的运行成本远远超出客票收入,是济南铁路局目前票价最低的列车,开通40多年票价没涨过。
  旁边的动车组列车一趟趟呼啸而过,货运列车或停或行在一旁,唯有小火车与沿线山水,仿佛不受时光冲刷。它承载着几代铁路人的情愫,犹如窖藏老酒,从时光深处走来,愈见香浓。40多年来,乘客在变,沿线村庄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而一直没变的,是速度,是票价,更是把日子过红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