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曾经的“战斗英雄”,32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血性犹在,本色不改

韦昌进:永远做一枚出膛炮弹

2017-07-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子路 毕华明 报道   韦昌进(前排中间)为某兵种训练基地官兵作事迹报告。
永葆本色 绝对忠诚
 要闻·2版
  □ 本 报 记 者 李子路
    本报通讯员 商自波

  “敌人的炸弹落到猫耳洞口,我突然感觉左眼像被一根细针猛扎了一下。我随手一捂,鲜血从指缝流出,再一摸像是摸到了一个小肉团子,扯了一下,感到头痛欲裂。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是自己的眼球被弹片打出来了……”现任山东省枣庄军分区政治委员的韦昌进,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讲述自己在边境自卫防御作战中负伤的情景。
  32年前发生的这惊心一幕,韦昌进仍能回忆起每一个细节。32年后,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带着眼镜、清秀儒雅的人,使人很难将其与一位曾做出豪迈壮举的解放军战士联系在一起。
  32年间,时代进步了、环境改变了、工作调整了,但韦昌进血性犹在、本色不变,感动和影响着广大战友。他说:“我要永远做一枚出膛的炮弹,组织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不断发出光和亮。”
“我就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
  电影《英雄儿女》里的主人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是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面对敌人,他拿起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的画面,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32年前,还有4个月才满20周岁的韦昌进,在血与火的卫国战场上,毅然作出了与英雄王成同样的选择。
  1985年7月19日,在云南边陲,边境自卫防御战正打得激烈。敌人以2个营加强1个连的兵力,向韦昌进所在排坚守的无名高地发起猛攻。
  凌晨5点多,空中传来一阵阵炮弹刺耳的呼啸声,爆炸声未落,敌人又扑了上来,韦昌进迅速冲出猫耳洞。这时,他感到右锁骨和左大臂有一股热乎乎的液体直往下淌。他顾不上包扎伤口,和战友一起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这波进攻。
  就在他刚撤到猫耳洞口时,敌人的炮弹又接踵而至。韦昌进的左眼眼球被弹片打出,汗水混杂着鲜血,湿透了头发和脸颊。他说,“我下意识地用手托起眼球,往眼窝里一塞,拉起受伤战友就往洞里跑。”这时,韦昌进的右胸也被击中,右臀部也被削去了一块肉。
  韦昌进疼得昏了过去,过了好长时间才被爆炸声震醒。他艰难地爬到洞口,一边观察敌情,一边向后方报告。通过他的情报传递,我军一连打退敌人8次连排规模的反扑。
  战斗进行到下午,战友吴冬梅、张泽群已经壮烈牺牲,班长成玉山和战友苗廷荣身负重伤,增援队伍一时上不来,自己还在不断流血、呼吸困难……面对这些不利情况,韦昌进说:“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就要在!”
  敌人又扑了上来,情况危急,韦昌进迅速拿起报话机,对排长大声喊:“排长,敌人上来了,就在哨所周围。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啊!”
  “小韦——昌进——那你呢?”排长说。
  “我的命和阵地相比不值一提,不要管我,快啊,向我开炮!”韦昌进用尽力气喊道。
  几分钟后,炮弹骤雨般砸向阵地,猫耳洞里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敌人被打败,阵地保住了。万幸的是,炮弹像长了眼睛,避开了韦昌进所在的猫耳洞。
  “当时见到昌进,他满身是血、血肉模糊。”战友李书水清楚地记着,当天晚上找到韦昌进时,他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保住阵地——你放心吧,我伤得轻——他伤得重,先救战友。”
  “要知道,在战场上,这些话可不是随便说说,那可是命!
在那种艰苦环境下,时间就是生命,早抢救五分钟,就有生的希望。”李书水激动地说,“我到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他当时能说出这种话,我将记它一辈子。”
“伤好以后,
请批准我重返战场”

  因为在边境自卫防御战中表现突出,韦昌进荣立一等功,并在198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被人们誉为“20世纪80年代活着的王成”。
  光鲜的背后,往往是鲜为人知的痛苦。这一仗下来,韦昌进全身一共22处伤口,由于伤势过重,他在医院昏迷了7天7夜才苏醒过来。
  远离了战争的硝烟,躺在病床上的韦昌进时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左眼没有了,右眼稍有感染就有可能失明。”韦昌进说,“我是家里的‘台柱子’,现在残疾了,以后谁来照顾母亲和3个未成年的妹妹?想到这些我就很难过,有时候也会掉眼泪。”
  但韦昌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兵。部队领导问他对组织有什么要求,他只短短回答了两句话:“我的伤好以后,请领导批准我重返战场。打完仗我申请继续留在部队,干什么都行。”
  住院期间,忍受病痛折磨的韦昌进不忘给其他负伤战友加油鼓劲。一次,韦昌进的退伍战友寄来一封信,他情不自禁地念给其他负伤战友听:“昌进,我的好战友、好兄弟,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事迹后,一连几天,激动得彻夜难眠。我为有你这样的好战友、好兄弟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恨不能飞到南疆边陲,接过你手中的枪,像你那样去战斗、去冲杀。昌进,我的好战友、好兄弟,从你身上,我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看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战友之间的生死交情,韦昌进看得最重。和他同期参战的战友张延景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韦昌进多方打听,到了张延景家,紧紧握着张延景父亲的手说,“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有什么事尽管和我说。”临走时,留下400元钱和电话号码。从那以后,逢年过节,他都打电话问候或前去看望,最近一次看望老人,韦昌进又悄悄留下1000元。
  “每年都有许多老战友到我们家做客,老韦都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战友,临走了还负责买好车票送送人家。我们家就是战友的家,我家的餐厅就像部队食堂一样。”韦昌进的妻子王萍说。
“决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1985年,山东大学的8位女学生,一针一线绣制了一面“八颗红心向红星”的锦旗,寄往南疆前线,在全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谈起这件事,作为亲历者的韦昌进至今仍激动不已。他说,“这么多年,组织一直关心我,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从那以后,传播战斗精神,开展国防教育,就成了韦昌进的执着追求。
  在院校当教员期间,韦昌进每年都给新学员作报告,带出的学员个个都像“小老虎”。调任蓬莱市人武部政委后,他把宣讲地点搬到了厂矿企业、渔船码头、田间地头。在泰安军分区任副政委后,他组织成立英模人物宣讲团,每天伏案修改演讲稿,力求讲得生动感人、入脑入心。
  虽然经常暴露在闪光灯下,但采访中大家对韦昌进评价最多的词却是“低调”。
  韦昌进对家人很少提及自己的事迹。女儿韦舒怡回忆,“我小时候,爸爸很少讲打仗的事,大了以后我从网上搜到他的事迹,就再没问过他,怕他想起来伤心,和爸爸好像达成了一种‘默契’。”
  战友孙朋宾说:“俗话说‘肩膀不平靠边站’,韦昌进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但他居功不自傲,从来没有那种‘我是英雄,谁也管不了我’的心态,做人很谦逊,待人很随和,没有让我感到和他‘肩膀不平’的感觉。”
  入伍以来,韦昌进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1991年被国家和军队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1996年被评为济南市“荣誉市民”,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刚被评为“战斗英雄”时,家乡政府想改善一下韦昌进家的住房条件,被他严词拒绝。妻子王萍说:“老韦的一副眼镜已经戴了快10年了,除了军装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几次想给他买,他都说旧衣服还能穿。”
  走上领导岗位后,找韦昌进办事的人多了起来,但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不拿别人好处,不给开后门。一位一起参战的老领导因为亲戚当兵的事找韦昌进“关照一下”,结果他直接登门向老领导说:“我们都知道,身体不合格,怎么上战场?再说,我让他当了兵,老百姓会怎么说我们?”老领导被说动了,拍着韦昌进的肩膀直夸“还是当年那个好样的”。
  韦昌进牵头组织济南警备区8个专项清理整治,正是他“不好说话”、坚持原则的本色,使清理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共清理了不合格住房60多套,纠治房地产租赁项目23个,整改超标办公用房24间。
  韦昌进常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保持冲锋陷阵的战斗姿态,肩扛责任和使命干工作,不愧对组织、不愧对荣誉、不愧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