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31位院士“安家”青岛国际院士港

◆跨领域学术交叉中寻求科技创新◆用三到五年引进100名知名院士

2017-07-14 作者: 张晓帆 薄克国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张晓帆 薄克国 报道
  本报青岛7月13日讯 “青岛政府投入很多资源来创建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青岛政府作出的一系列明确承诺。这不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持。”今天,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苏黎世大学教授阿德里亚诺·阿谷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为期两天的海外院士青岛行中,他和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将阿尔兹海默症的全新疗法研究项目落户青岛。
  今天,记者从青岛市召开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上获悉,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中,有31名海外院士和4个海外研发机构签约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将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装备等领域为中国科技创新贡献智慧。
  据了解,青岛国际院士港定位于网络信息、设计研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坚持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的“四项原则”,从“基因”上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青岛国际院士港将面向全球特别是欧美和独联体等人才强国,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巨匠大师,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及博士、博士后汇聚李沧,在太平洋西岸、黄海之滨打造具有相当原创能力和新兴产业规模的创造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成长为国内外重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交易地。
  “院士港内各个项目都是来自不同领域,交叉领域容易出创新,这十分吸引我。”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青年院士朱晓香将与青岛国际院士港在对地观测和智慧城市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说,青岛发展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去年,青岛GDP超过一万亿,进入到万亿城市系列中。但是,如何构建新时代,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是青岛面临的新挑战。青岛国际院士港的构建,给青岛乃至给中国带来创新驱动的源泉,不仅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并充分发挥了创新驱动的理念,他非常看好院士港未来的发展。
  “院士在事业上是勇士和斗士,但在生活上未必是。院士进来了,怎样留得下,难;怎么提供舒心、方便的国际环境,让院士住得好,更难。”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为了让院士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好,青岛国际院士港在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双创中心、院士居等十大板块进行配套。
  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远东科学院副院长谷里钦·尤里看来,青岛有着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条件:政府政策明确,对推动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身有强大的创新经济发展潜力,有众多从事创新经济发展的企业;囊括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让学生对创新领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只要把这三方面的优势集中发挥出来,就能为当地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