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

中德关系正完成三级跳的跨越

2017-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李 超

  7月4日—8日,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赴汉堡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是三年内中国国家元首第二次访德之旅。同时,继6月1日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在柏林举行后,一个多月内中国领导人再次踏访德国,这凸显中德关系的特殊性,并将助力提升两国全方位战略合作。
  2014年3月习主席访德期间,中德关系升级为“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双边关系发展步入快车道,至今经历了三级跳,正在完成由“贸易伙伴”到“创新伙伴”再到“全球伙伴”的跨越。习主席7月4日在德国《世界报》发表署名文章,对中德关系近年来体现出的“战略性”给予高度评价,称中德关系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典范”。
  综观近几年中德关系发展,各个层面均体现出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这也成为中德关系长期稳定提升的动力源。
  首先是经贸关系。虽说经贸是中国与多数西方国家关系的“引擎”,但相对而言,中德经贸关系的战略性为他国所不及。中德贸易总量超大,长期占中欧1/3,超过中英、中法、中意贸易总和。双向投资加速提升,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同比增长258.6%。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提升,这种大规模的互需、互利已远远超出“生意”层面,将两国紧密捆绑,成为开展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德国外交部就曾指出,在如此稳固的经贸关系基础上,中德才有条件就彼此分歧展开对话。中德至今建立70余个对话机制,其中一些对话甚至涉及敏感议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资金、市场优势与德国的技术优势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在自由贸易、市场开放等诸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和相似主张,在贸易顺差、汇率等问题上均遭美国指责。中德开展贸易政策协调,对于塑造公正合理的全球贸易秩序有着积极意义。
  其次谈到创新。坦率地讲,中德贸易体量越大,想要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也就越大。若要推动其良性发展,一大“秘诀”在于创新,必须发掘新兴项目来弥补传统货物贸易遭遇的瓶颈。
  默克尔总理说:“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中德关系的吸引力,必须首先保持创造力,创新合作是重中之重。”习主席也在此次访问中强调:“要走开放、创新、共赢之路,释放两国制造业优势同互联网结合的巨大创新潜力。”这不仅能够促进双边贸易提升,更能助力我国产业升级,加速经济结构转型。
  中德创新伙伴关系的另一重战略意义在于,其并不仅仅着眼于科学技术创新,事实上任何领域都有创新的空间。中德领导人早已达成共识,将会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寻找创新合作之道。
  从2014年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也可看出,创新合作可谓包罗万象,对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全覆盖。从近年来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到媒体广泛关注的中德足球合作,无不体现“创新”内涵。而此类合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学互鉴理念,以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借鉴对方的优秀成果,达到共同发展。
  第三,随着中德关系的不断升级,中德正在打造新的“全球伙伴”,其战略意义更为突出。中德开展全球治理合作既是主观意愿所致,也是时势使然。
  众所周知,德国面临的地缘战略环境不乐观,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挫折,周边恐袭、难民持续侵扰,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坐大,特朗普上台后,德美关系更是出现大幅滑坡,德国压力巨大。同时,德国由于在债务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被推为“欧盟领导者”,其“外交进取心”较之前显著提升,提出“积极外交政策”,愿承担更多国际责任。面临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德国正寻求伙伴共同开展全球治理。
  中德两国无重大历史纠葛,亦无重大地缘政治冲突,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持相似立场,加强全球治理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从中国角度来看,德国在全球事务上立场相对公允,对历史问题持负责任态度,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长期奉行和平主义,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两国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必将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