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修山路、栽林木、搞旅游,荒山变金山——

通路那年,全村增收30多万元

2017-06-30 作者: 杨国胜 张蓓 来源: 大众日报
  ■ 脱贫攻坚看潍坊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 蓓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刚开办农家乐的轩梦娟3天接待游客300多人次,纯收入4000多元,这让以前和丈夫常年在青岛打工的她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这么多钱,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轩梦娟所在的牛寨村,位于临朐县最西南端的“山窝窝”里。近年来,修山路、栽林木、搞旅游,牛寨人通过“三步曲”脱贫路,使昔日出了名的“光棍村”,变成了拥有两个“国字号”旅游品牌的美丽乡村。
  “打我记事起,村里就一直修路。上世纪70年代开过山,80年代打过隧道,都没成功,两位正当年的村支书累倒在工地上。”82岁的村民于恒友回忆说,到20里外的九山镇办事,来回得一天。
  从2005年开始,为了圆全村人的“公路梦”,利用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于兴平怀揣着全村人的梦想,将硬化5公里山路的申请递到了镇党委。但80万元资金缺口,怎么办?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干部、党员的带动下,捐款的村民排起了长队。3天,30多万元,全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镇领导、村在外人员又捐了十几万元。于兴平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凑了13万元,就这样,钱终于凑齐了。为了节省开支,村党支部将涵洞、砌河坝等土建工程留出来,发动党员群众义务干。经过6个月艰苦奋战,工程顺利竣工,命名铜牛路。
  铜牛路改变了牛寨人的命运。于恒友至今都记得,通路那年,苹果每斤多卖了两毛钱,全村增收30多万元。
  因为在种苹果上吃过亏,起初,听说要发展苹果时,村民头摇得像拨浪鼓。于兴平通过请专家考察发现,村里土地非常适宜种果树,他认为,只要解决好技术和管理问题,好苹果不愁没人要。2006年,村党支部借钱买来树苗发动群众栽,先后组织9批450人次到五莲、蒙阴、沂源等地参观学习,群众的思想逐渐开了窍。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对荒山、荒坡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建成以苹果、桃为主的果品基地3000亩。
  3年后,苹果树结果了,荒山终于变成了“花果山”,每斤卖到两块七,村民着实赚了一笔。目前,全村果品突破260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近4600元。
  通了路、卖了果,山清水秀、奇石林立、花果飘香的牛寨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休闲旅游。
  2013年,村党支部聘请省旅游设计院进行专业规划,推动各项产业与旅游事业有机融合。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拓宽铜牛路,修整旅游线路6公里,建起游客采摘园;实施南牛寨整村搬迁项目,建设农家乐饭庄57处;实施“乡村连片治理”项目,建设特色民居,开发“精品民宿”旅游,规范游览观光、食宿服务。
  再走入牛寨村,宛若北国江南,大山之中,小桥流水潺潺;丛林深处,房舍错落有致;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这个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村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双丰收。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牛寨村没有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通过落实扶贫规划“三步曲”,群众的腰包慢慢地鼓起来了。村里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发展果品种植、介绍到经营大户打工,帮助128户协调贷款200多万元,发展桃、苹果种植500多亩;发挥旅游专业合作社作用,流转5户贫困户旧房,改造后接待游客,实现就地务工。对无劳动能力者,村党支部组织土地流转经营、进行关爱帮扶。去年,该村65户的135口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