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夏季外出谨防“蜱虫病”

易被误诊为感冒,应避免在草地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017-06-16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夏季到来,处处草木茂盛,繁花似锦,很多市民喜欢外出游玩。但在尽情享受自然美景时,一定要谨防藏在暗处的危机—蜱虫。每年4—10月是蜱虫病的多发期,其中5—7月更是高发期。6月13日,记者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了解到,今年以来,泰医附院已经收治近20例重症蜱虫病患者。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张 森


  新泰市民陈女士今年59岁,6月1日晚上开始,突然出现发烧症状,便到当地诊所就诊。“白天还好好的,下地干活回来,吃完晚饭就觉得头不舒服,感觉有点发烧,以为是不注意出汗感冒了,就到村里的卫生室打了吊瓶。”
  但是经过近一周的治疗,陈女士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高烧一直不退,并伴有头疼,浑身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到后来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家人见状,发觉病情严重,选择到市区某三甲医院就诊。“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并不是单纯的感冒,初步诊断应该是得了蜱虫病,可能是下地干活的时候被蜱虫咬伤了。”陈女士的女儿介绍,由于当时病情比较严重,陈女士住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
  目前,经过进一步的治疗,陈女士的病情已得到控制。
  6月13日,记者来到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据科室主任王会亮介绍,近期确实到了蜱虫病的高发期。“每年的4月到10月期间,也就是夏秋季节,是蜱虫活跃的时期,尤其是5月到7月。其实,蜱虫病并非这两年才有,只是近年来市民对这个病有了更多了解,也越来越重视。被蜱虫叮咬后,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并非都会发病,但是一旦发病就会比较严重,所以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据了解,蜱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鳖吃”,也叫壁虱,属于吸血类的昆虫,通常会在叮咬、吸血的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人。不吸血时,蜱虫小的像干瘪的绿豆一样大,甚至小如米粒;吸饱血液后,它就能饱满得像黄豆,甚至大如指甲盖。蜱虫叮咬人时,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然后将头、螯肢埋在人的皮肤内吸血,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等反应,还可能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蜱虫在叮刺吸血过程中还会分泌神经毒素。一些被蜱虫叮咬严重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脏器衰竭等症状,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
  据王会亮介绍,今年以来,仅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重症蜱虫病患者就有近20例。“这其中,有不少重症患者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被当做普通感冒发烧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花草树木等植物丛中以及动物身上是蜱虫的活跃地,因此,常遛狗的人、爱钓鱼的人、喜欢野外游玩的人和儿童更易招惹蜱虫。王会亮建议,预防蜱虫叮咬可注意以下几点: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外出游玩时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去野外游玩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一些驱虫液。在家也要做好清洁卫生,避免过多的杂物,可以洒一些消毒水。现在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在宠物的耳朵、脚趾间、耳朵外沿等地方也时常能看到蜱虫的身影,孩子和宠物接触后应及时检查身上有无蜱虫。另外对宠物的“清洁工作”也很重要。
  如果被咬了,怎么办?王会亮建议,可用酒精涂抹,使虫头部放松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虫裸露在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被蜱虫咬伤后,有一定几率会患上蜱虫病,因此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