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青州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

青州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2017-06-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郑颖雪 
    本报通讯员 史海莹 郑文礼

  6月10日,青州市弥河镇赤涧村,青州鲁威有机果蔬专业合作社里,多位农业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每个农户管理2至3个棚,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种植的草莓、蓝莓、有机蔬菜等直接运送青州、临朐的蔬菜市场。合作社还创新模式,进社区直接销售,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直接与市场接轨。如今,他们的草莓正探索通过阿里巴巴的网店在网上销售。
  赤涧村通过贫困户与合作社“按需结对”,建设有机果蔬基地,走出一条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合作社吸纳150余户农户入股合作社,把合作社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与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进行紧密结合,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每户平均年土地租赁收入约5000元。同时,合作社及种植大户还优先返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种植基地打工,每人每天发放工资60余元。
  赤涧村本着让百姓致富的原则,积极探索把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项目按照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与合作社“按需结对”,各取所需,将扶贫资金、流转的土地以农户入股等形式整合投入到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共享、能力互补、技术传递和产业开发等功能,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将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市场连接起来,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脱贫路子。
  青州市扶贫办在省、潍坊市扶贫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系列工作部署,通过一线法扶贫,台账化管理,清单式脱贫,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今年50岁的赵光义是青州市王府街道埠前村村民,因为年轻时外出干建筑伤了颈椎,不能干重活,无奈回家种地。30多年来,一家五口人的收入主要靠几分薄地和零散务工,还要背上老父亲看病和女儿上学这两个包袱,家庭经济困难。
  去年,青州市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坚持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实现群众齐奔小康的幸福生活。在帮扶关爱小组多次动员下,戴了多年“贫困”帽子的赵光义下了决心:好好干,尽早脱贫!
  2016年,利用街道扶贫公益性基金购买的母猪,赵光义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经过帮扶干部的联系对接,赵光义和媳妇还去山旮旯果蔬专业合作社打工。有空时,赵光义还上市畜牧兽医站和农办组织的养殖、种植田间课,学技术。越干心气越足,后来申请了5万元的富民农户贷,自己建了一个蔬菜大棚。
  “现在种地可不比以前闷头干,学问多着呢。土壤墒情、肥力,追肥时间,追什么肥,预防什么病……这些都得心里有数。”赵光义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种菜技术,话里话外都散发着自信与自豪:“养殖种植关键技术合作社会进行专门培训,兽医站和农办也会安排专人来指导。猪粪用来肥田,大棚里的土豆等还可以加工成猪饲料,我这走的可是‘循环经济’路子。”
  赵光义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起了账,一亩地的大棚贷款是免息的,现在种了一季土豆,下一季准备种西红柿,今年预计收入两万多元;小猪按照当前7元一斤的行情,一年出两栏,刨除饲料等养殖成本,年收入6000元绝对没问题。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蔬菜,猪圈里抢食的小猪,赵光义的脸上满是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