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动力脱贫成机制融合再提升

平度市: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模式

2017-06-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2016年,平度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1个贫弱村脱贫摘帽,如何确保贫困户长久脱贫不返贫、贫弱村巩固发展提升?占青岛市近60%脱贫任务的平度市,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幸福指数提升工程、“农创体”项目带动工程、美丽乡村融合工程等脱贫攻坚可持续模式,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创新发展的扶贫之路。
  □王尽舜 孙剑磊 聂晓 孙京信
  
脱贫“个性定制”
让致富动力可持续

  在平度市省定贫困村——白沙河街道东李戈庄村,王春丽正在草莓大棚里忙活着,家里墙上那本“扶贫挂历”分外显眼。挂历下端有个表格,上面清晰标明了贫困户家庭情况和帮扶方案。如今,王春丽靠种植两个草莓大棚实现脱贫,年收入12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刘进福说,村里有草莓种植传统,立足这个产业,村里8户贫困户不仅脱了贫,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平度市依靠产业带动和18个国家地标农产品,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扶贫模式,推进产业化进程,全市扶持特色种养业发展的贫困户占比高达57.6%,免费为3443户贫困户审核拨付产业扶持资金1721.5万元,为8253名贫困群众进行上门指导,将大多数贫困群众吸纳到特色优势产业链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我市采取产业扶持、转移就业、低保兜底、爱心企业认领等不同举措,个性定制脱贫‘菜单’,多渠道增加收入。”平度市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唐云莉介绍说。
  据了解,针对大部分因病因残致贫的现状,该市还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商业医疗保险,减少贫困群众的刚性支出,为贫困群众实施收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创体”带动
让脱贫机制可持续

  面对贫弱村信息闭塞、资金分散的实际,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和贫弱村将扶贫资金有效规范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平度市扶贫工作项目整合建设给出“答案”——引导贫弱村依托当地优势产业,扩大规模、放大优势,实现新常态下脱贫致富。
  该市以扶贫农创体为载体,积极打造“农创平度”品牌,整合67个村财政扶持资金建设11个扶贫农创体,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创新园区。投资2.39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89个,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和质量,组建由18名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复验委员会,对所有扶贫项目进行规划论证、风险评估、全程把关,确保实施项目科学规范。
  同和街道青岛和冠葡萄专业合作社与东埠、石家庄、大罗家、东三甲4个经济薄弱村签订结对共建合作协议,每个村分别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购买处于盛果期、占地15亩的春暖式葡萄大棚15个,整体托管给和冠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营,每个村当年固定净收益保底5万元以上。
  在平度3176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农创”扶贫日益呈现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带动21个贫弱村庄摘帽,吸纳500余名困难群众入园从业脱贫,将农民创新创业建立在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上。
补齐短板搞融合
让融合提升可持续

  针对多数贫弱村庄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的短板,平度市放宽眼界、创新思路,2017年将剩余188个贫弱村庄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合力攻坚,下活、下好贫困村改革发展这盘棋。
  云山镇赵家庄村是省定贫困村,该村原来农业灌溉条件差、道路交通不畅,实施精准扶贫后,家家户户都上了大樱桃大棚,年人均纯收入由4500元增加到3万元,村集体每年保证收入16万元左右。于是,村委就利用这个资金新上一批健身器材和太阳能路灯、新建文化广场,村庄基础条件、村容村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青岛市质监局派驻赵家庄村第一书记方海涛介绍:“打造孝和街,扶贫先扶志,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塑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村民幸福感。”
  除该村外,平度市各个村庄也都立足特色打造示范区,通过旅游业、特色美食、绿色生态等,做好美丽乡村文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与美丽乡村融合工程成为平度市扶贫工作融合提升可持续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