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最新研究

今年黄海绿潮规模将显著低于往年

2017-06-13 作者: 肖芳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CFP供图   青岛金沙滩海域,游客在玩空中飞人。
  □记者 肖芳 报道
  本报青岛6月12日讯 今天,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召开发布会,通报了关于黄海绿潮的最新研究进展。专家预测,2017年黄海海域绿潮规模总体上将会显著低于往年,但另一种大型藻马尾藻的规模将显著增加,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灾害现象。
  该研究成果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9家单位协作攻关完成。自去年3月以来,项目组在南黄海和苏北浅滩海域先后组织了14个调查航次,应用遥感卫星、无人机与现场调查同步观测,配合现场取样、现场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开展了综合研究。
  经过分析,项目组确认了黄海绿潮期间的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存在的大量紫菜养殖筏架有关。这些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海其他海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项目组在苏北浅滩区海水中检出了“漂浮生态型”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发现浅滩区筏架材料有“漂浮生态型”的浒苔附着生长;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筏架上绿藻脱落后成为漂浮绿藻的主要来源。
  项目组预测认为,根据苏北浅滩区浒苔微观繁殖体数量、筏架上浒苔生物量以及浅滩区漂浮绿藻生物量等要素,2017年度黄海海域绿潮已经初步形成,但其总体规模将会显著低于往年,漂浮绿藻生物量与往年相比将降低一半以上。根据6月7日监测数据,黄海海域现已漂浮大型藻类,距山东半岛南部岸线最近不足25公里。但这些藻类对沿线城市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还将取决于海上风向及动力条件。
  项目组提出,对于黄海绿潮的防控,苏北浅滩区是第一道防线,通过控制浅滩区微观繁殖体数量及其在筏架上的附着过程,调整筏架回收时段,减少附着浒苔的入海量,可显著降低苏北浅滩漂浮绿藻量;第二道防线是在浒苔离开苏北浅滩初期开展打捞活动;第三道防线是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岸边防控。
  此外,专家表示,2017年度的现场调查与遥感分析发现,苏北浅滩附近南黄海、东海海域出现大规模的漂浮马尾藻,并已有大量马尾藻入侵苏北浅滩区,在养殖筏架上堆积,对浅滩筏架养殖构成严重危害。由于漂浮到达南黄海的马尾藻数量巨大,其对养殖业、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